尤美慧
學歷:東吳大學中文系
經歷:教師
現職: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教師
尤美慧女士為臺北市立西園國小教師,出生於臺北市萬華區。民國64年畢業於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分發到臺北市立西園國小任教,白天任職老師,晚上在私立東吳大學就讀進修,71年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尤美慧女士在教育園地耕耘四十載,40年來均於西園國小服務,一路走來,朝夕與兒童相處,皆秉持著聆聽孩子需求、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理念。透過貼近孩子生活,傾聽孩子聲音,沉浸在孩子的純真率直裡,堅信人性本善,深感後天環境及教育習染的重要性,將百年樹人精神視為教育理念,以培養健全國民為職志。
|
傅金治
學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系
經歷:教師
現職: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教師
傅金治女士為臺北市立西園國小教師,出生於臺灣省臺北縣。民國64年畢業於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分發到臺北市立潭美國小任教,69年調校到臺北市立西園國小擔任教師,79年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就讀進修,82年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在教育園地服務四十載,一路走來擔任普通班老師、特教班老師和自然科科任,無論身處何種教育崗位,皆秉持著教育為百年大計、培養學生優良品德的教育理念。透過與孩子的互動,傾聽孩子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相信以鼓勵代替責罵、以誘導代替處罰,注重孩子五育均衡發展,是形塑孩子成為優良棟材的不二法門。
|
陳玲慧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
經歷:教師
現職: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教師
陳玲慧女士為臺北市立西園國小教師,出生於臺北市大同區。民國64年畢業於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分發到臺北市立大同國小任教,白天任職老師,晚上在私立淡江大學就讀進修,70年畢業取得學士學位。76年調到臺北市立西園國小,擔任普通班導師。83年到特教班擔任導師,86年榮獲臺北大安扶輪社特殊教育優秀啟智班教師表揚。91年再回普通班擔任導師,100年轉換跑道,擔任自然科科任老師。在教育園地耕耘四十載,一路走來無論在何種教育崗位上,皆秉持著聆聽孩子需求、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理念,透過貼近孩子生活,傾聽孩子聲音,真正做到福祿貝爾所說的:「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以「愛」為出發點,以鼓勵代替責罵與處罰,注重五育均衡發展,以培養健全國民的理念。
|
陳慧珍
學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研所碩士
經歷:教師、組長、主任、校長
現職:臺北市北投區洲美國民小學校長
陳慧珍女士民國64年畢業於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智能不足兒童教育組,以第一志願分發陽明山國小,擔任級任老師,青春年華奉獻教育,是最佳寫照。難得的是,由一年級直接帶到六年級畢業,因此和每位學生及家長的互動,可謂是如親如故、亦師亦友。77年起有感於教育事業日趨專業與專精,遂利用寒暑假乃至於夜間,陸續就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花蓮師範學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順利完成學士、四十學分、碩士、輔導學分班、校長培育班等學資。讓學生了解學海無涯、終身學習的向上精神。此外更以身教親自帶領同學參與教材甄選與體育競賽活動,期能相互砥礪追求進步,曾獲教材甄選特優、國小組第二名,體育競賽屢破紀錄等佳績。在教育崗位服務40載,歷經導師13年,主任(教務、訓導、總務、輔導和人事)23年。100年通過校長遴選,受聘至洲美國小迄今,教學與行政資歷堪稱完整。
|
李景因
學歷: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經歷:教師
現職:臺北市南港區南港國民小學教師
李景因女士任教於臺北市南港國小,父母熱心助人,蒙受慈愛感召,決心以教育為志業,幼時有一丐伯行乞於其家門口,李景因女士父親親迎入內,與其家人共進晚餐。丐伯連吃七大碗,把整鍋飯吃個精光,其父說:老人家經年流浪,孤苦無依,先讓他溫飽;平日教學遇到行為偏差,家境清寒的孩子,其母總說:假日帶回家裡,讓我來照顧調教。母親癌末時,看到電視報導沒手沒腳殘障兒被丟棄在育幼院門口,囑咐子女,如沒人認養,帶回家來。感恩有幸從事摯愛的教育工作,與可愛的孩子歡聚一堂,至感幸福,至為感恩,希望秉持父母教誨,活到老學到老,引導孩子正確人生方向,把這份情義傳下去。
|
蕭慶智
學歷: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
經歷:教師、主任
現職:臺北市士林區私立華興國民小學代理校長
蕭慶智先生為臺北市私立華興小學代理校長,出生於高雄市美濃區,臺東師範專科學校(臺東大學前身)體育師資科畢業後,即到新北市偏鄉服務,擔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民國72年起進入臺北市五常國小服務,曾任教務、學務、總務主任等職,服務期間發揮專長培訓學生參加排球運動,榮獲全國最佳教練獎殊榮。94年服務滿30年退休,退休後獲私立華興小學校長及董事會聘任為總務兼輔導工作,在蔣夫人創校「信、望、愛」的精神和現任辜嚴董事長的睿智領導以及歷任校長胼手胝足地耕耘下,讓華興扎下良好根基。目前為代理校長一職,將秉持華興創校「信、望、愛」精神,建立信心、希望、關愛的教育信念,追求陽光、健康、知性的學校願景,讓孩子達成生活自理、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的課程願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