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武東星武東星
服務學校:大葉大學
職稱:校長
擅長領域: 一、材料工程與技術移轉
二、光電工程與微電子工程
最高學歷: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
教育理念: 以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中心精神帶領學校,隨時以學生為師,使大學之道能順勢而化,臻於至善。

經歷:
一、 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工程師、課長
二、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光電與材料研究所教授
三、 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校務企劃組長、工程科技中心主任、工學院副院長
四、 大葉大學董事會董事
五、 大葉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兼副校長 師

榮譽事蹟:
一、 98年獲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獎銀牌。
二、 97-98年分獲教育部顧問室第二三屆奇美獎首獎。
三、 98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光電工程)。
四、 100年當選中山大學100學年度傑出校友。
五、 96、99-100年分獲國科會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六、 101年獲亞洲最佳商管學院獎:教育卓越貢獻獎。
七、 101年獲中華民過光電學會光電工程獎。
八、 101年英國工程與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
九、 101年澳大利亞能源學會會士(AIE Fellow)。
十、 101年獲選英國皇家物理學會會士(IOP Fellow)。 。

教育精神:
《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在本校的專書發表會曾指出:「臺灣現行教育制度裡,各級學校老師中只有大學老師不必修教育學分,對於帶領學生銜接未來職場關鍵角色的大學老師來說,如何掌握與每年新一代學生的對話頻率,了解學生需求,是兩代溝通技巧學習的第一課。」個人深切的認為,大學其實就像個小社會;師生團體間除能夠深刻印證跨世代戰場上的變化外,大學教育更背負著替整個國家、職場產出各類「戰士」的使命,因此傾聽孩子們想法,了解他們思考思維的角度,格外重要。 身為大葉大學的掌舵者,本人努力的翻轉以往校長信箱形同虛設的認知,讓每個學生、家長都可以透過寫信,甚而與本人當面會談時表達意見、討論想法。
「我不是校長,學生才是校長」、「老師就是朋友」、「校園即為職場」是個人內心最堅持的教育精神,學校因為學生而存在,因此本就要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共同治校,才能突顯「教育」意義。誠如《遠見》與本校合作出版的《大人變了,孩子就會不一樣》一書裡所揭示:年輕人有自己的世代想法與能力,難免與上一代觀念有所衝突,但只要大人願意改變態度,用孩子習慣的方式溝通,他們絕對可以表現得想像中更好!

得獎感言:
感謝委員的認同,這個殊榮不單只是個人成績,也是屬於每位與本人一起並肩攜手的師生同仁們,這是我們共同「擁抱改變」的成就!我希望透過這個獎,讓更多人願意去打破思維,來關心教育。
很多時候,我更感謝命運的眷顧,因為出身平凡,成就了什麼都能做的性格;因為一路迎刃,才能培養樂觀積極的態度。生命的故事讓我體會到「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一定能解決」,只要你願意一步一步慢慢做,都一定可以圓滿完成,這就是態度,也是父母從小授予我的觀念。
所以我更希望下一代能夠更好,能更懂得表達自己心裡的想法,要讓學生明白態度的重要,就要從教育環境開始打破窠臼,因為這股期盼,驅使我願意接下教育行政工作的轉變,透過這份熱情,去推動管理,不只讓學生,還有同仁,都能同步茁壯、開創每一次奇蹟。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李明逵博士,他在我人生路上影響深遠!如果當初博士班畢業就去教書,也許不會有今天的武校長。因為他的鼓勵與建言,我沒有馬上投身教育界,在累積多年的職場實務以及工研院研發經歷後,才進入教學領域,也更深刻體會到產學合作的重要性,更能得心應手去厚實跨領域基礎的紮根。
一所讓家長感謝的大學,才是成功的辦學。今時今日的社會,企業主不光重視員工能力,更看重員工對工作的態度。近年來大葉學生在四肯精神的深化下,普遍受到業界的讚賞,我們要創造學生的成就感,也要為學生畢業後得到幸福感,實踐「唸大葉,好就業,就好業」的目標,就是我們推動辦學的最大動力。
拿到這個獎,我謝謝每一位陪我一起走過奇蹟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