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曾慶玲 隔著操場,小天遙望家政教室的燈火依然明亮! 小天幼時父母離異,父再婚繼母家暴,父再失婚,求職屢屢受挫,酗酒度日。過往經歷讓小天飽受情緒困擾,慶玲老師發現小天的焦慮舉措,主動連繫輔導室,並鼓勵他就醫。小天的生活幾乎都由阿嬤照料,但在家中,年邁的阿嬤除了支援他日常金錢開銷,甚少與他互動,於是慶玲老師常陪小天放學後在教室唸書。在其母親罹癌期間,更連繫其母與同學,共同陪伴他度過難關。 畢業前,小天想回饋社會,服務像他一樣弱勢的孩子,慶玲老師以「行動」支持,陪著一群高三生討論、連繫偏鄉,暑假一起至花蓮富里天主堂,協助原住民兒童暑期夏令營。 許多學生的改變是從慶玲老師的「家政」課開始,從做中學體會實踐的重要與成就感。在「永續的餐桌」課程和社團活動,慶玲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培訓學生、參展分享、製作義賣品。讓學生體悟到身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更懂得珍惜與感恩,連父母都感受到孩子的轉變。從原本不支持孩子參與非學術性社團,到高三不僅支持,還到智慧城市展會場給孩子鼓勵。該生後來申請醫學系就讀,未找升學科目老師,反而堅持由慶玲老師為他寫推薦信。 青澀年少常是困頓迷惘的,聰明的孩子想得更多,更需要適時的引導與陪伴。慶玲老師對弱勢學生總能敏覺感受,主動給予關懷。在家政性別議題中,分享同性戀去病化的歷史,多位學生表白自己因性傾向深感自卑,有時因家人的不諒解而有衝突,慶玲老師總在旁鼓勵,陪伴他們渡過苦澀歲月。畢業多年的學生說,慶玲老師是他高中生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的role model!僅有一年的家政課,帶給學生一生的影響。 慶玲老師不是導師,卻如導師般與學生關係密切。畢業後永久的「授」後服務,是終生的承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