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祥

家祥校長任職大有,有一段學生的學習經驗,讓他印象特別深刻。小明爸爸是臺灣非洲唯一邦交國史瓦帝尼的外交官,小明媽媽是泰國人,小明長年跟著爸爸媽媽在國外生活,也在泰國讀書,缺少中國文化的學習及刺激。

國一的時候,小明回國就讀大有國中。初進大有的小明,只能用簡單的中文與同學交談,寫作業或報告時都以英文完成。有一天,校長於巡堂時了解此一情況,與小明深談,才了解小明上課要聽懂中文非常辛苦。

「人之兒女,己之兒女」一直是家祥校長教育的理念,於是他請國文老師,利用課餘及中午空檔時間,對小明加強國語文的教學。三年過去了,小明中文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參加「大有新詩獎」比賽,獲得佳作的成績。小明這首描述「葡萄的憂愁」的新詩這樣寫道:「華麗而高傲的外表,藏起柔軟的心,所有期望被覬覦者一刀剪斷,未解的憂愁被人隨意吐出,不屑一顧,只能任人噬盡所有甜美記憶,身著紫色披風的勇者。」家祥校長看了小明的新詩感到非常欣慰,在感謝國文老師辛苦教導小明之餘,也將小明的新詩做成了書籤,並讓小明在書籤上簽名後,寄給遠在非洲史瓦帝尼工作的爸爸。

小明的爸爸看到孩子的新詩做成書籤,也感動地寄了一封信給校長。信裡提到:「哇!很震驚!想不到兩年半的學習,小明能寫出這樣的詩作,……,我們很慶幸能把孩子送到貴校,相信對孩子來說,大有國中的求學生涯,是他們人生值得驕傲與懷念的歲月,謝謝校長。」

「人之兒女,己之兒女」這八個字,一直在家祥校長腦海中縈繞。他深切的期盼及相信,每一位教育者若都能做到「把別人的孩子視如己出」,教育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