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欣

鳳凰花開之際,眷戀與不捨隨著清脆的鐘聲,在校內四處迴盪,而在水洩不通的人群中,隱約看到熟悉的身影,站在圖書館門口,一位個子矮小的老師,帶著令人熟悉的框形眼鏡,臉上掛著燦爛的微笑,卻不斷地用手擦拭臉上不爭氣的淚水。

  時光回到高一開學的國文課,個子嬌小的老師,帶著堅定的步伐走進教室,在教室黑板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張智欣」並且帶著親切又有魄力的口吻,跟我們自我介紹。就這樣智欣老師走進一群理組孩子的生活,更加想不到的,這個看起來柔弱的老師,在未來中會一次又一次地,將孩子從各種挫折的泥淖中拉起;一次又一次的在生命旅途中,處處為孩子點燈探路,在雜亂課本書堆的背後,孩子對她是滿滿藏不盡的感恩與感謝。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孩子上了無數次的國文課,有時候要接受那一張張枯燥乏味的考卷;有時候要承受老師說教的炮火,但大家不知不覺都在往上邁進,一步一腳印的往上攀登。

  你可以在校園中看到國高中孩子,在老師的身邊天南地北地聊天;也可以看到她為了開啟孩子的眼界,引進外界師資來辦講座、工作坊,更可以看到她為了讓孩子走出臺灣,和孩子一同搭機到異地體驗不同民族的風情。

  而由她一手創立的文藝社,儘管每年都遇到不同的問題,她總是默默的支持每一屆的孩子,出版孩子們的專屬校刊,過程中或許辛苦,卻也讓孩子在此大幅地成長、蛻變。如同她在教學上做的,她總是能夠聆聽社團孩子的想法,接受孩子所提出的問題,並且鼓勵他們勇敢地去做,學會解決問題。使孩子不再像過去一味地害怕失敗,跳脫出舒適的框架,更讓孩子們挑戰自我後,信心大增,進而在各項學習上大幅進步。

  在興華的校園中,她不再只是一名國文老師,而是將孩子放在心上的另一位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