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織雲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暑修40學分班
經歷:一、臺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教師
二、臺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愛心志工隊輔導志工
三、社區慈濟輔導志工
四、社區關懷協會、發展協會志工
五、臺中高農特教輔導志工、臺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志工
原服務學校:臺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
推薦單位:臺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

簡介:
民國59年,張老師自逢甲大學銀保系畢業,進入學校服務,因非本科畢業,次年起到師大進修,從歷經挫折到漸漸體悟教育的甘甜與成就感。民國84年進入彰師輔研所就讀,結業後更投入學生輔導工作,更堅定其教育與助人的志趣。民國88年,教書30年後退休,但沒有離開熱愛的教育工作。退休第一年,即加入學校愛心志工隊,擔任輔導志工,協助資源生的生活、課業及心理輔導,也投入慈濟教師的志工行列。
擔任志工期間,發現學生與師長的代溝隨時代進步變得日益嚴重,試著用靜思語來引導學生,學生都能入心,表現也愈來愈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也讓張老師體悟到品德教育真的要札根,教育才有希望。
民國100年,開始參與並協辦社區各項活動,如東英發展協會、東英長青會、同享關懷協會、太極拳協會、福星長青會等,服務人群也終身學習,已邁入第九年。民國106年培訓成為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志工,到各小學進行教育宣導,讓師生了解如何正常對待他們。擔任志工至今21年不曾間斷,76年的人生有51年投入在教育輔導工作,即使從愛心媽媽變成愛心奶奶,但張老師的熱忱絲毫沒有減少,更沒有打算停下來,未來還要繼續這份熱愛的教育與助人工作。

事蹟:
一、扶助特殊學生,是資源班最慈祥的愛心媽媽:退休至今21年,一直擔任育英國中愛心輔導志工,每學年輔導2~3名學生,每週3個小時,20年來已輔導約50名的學生,近2000小時的付出。協助資源生解決生活困難,尤其資源生容易被排擠與霸凌,慈祥和藹的張老師總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讓孩子有傾吐的對象,給予關懷與同理,再佐以張老師摘取靜思語所編成的好話集及自編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故事集來輔導學生。透過好話與勵志故事讓學生見賢思齊,也省思要用何種態度與行為去面對外在環境,進而去調整。將關懷、品德教育放在前面,最後才是課業輔導。
舉2位案例如下:
王婷:96年,人際關係困難、課業嚴重落後,經張老師陪伴輔導後,該生有明顯的轉變,尤其人際關係顯著好轉,順利升讀國立臺中高農。多年後巧遇王生及其母親,都很肯定張老師的付出。
張婷:101年,單親家庭,在校園遭霸凌,個性偏激。經常傾聽她內心的話,輔導她抄寫好話集及聆聽勵志故事,逐漸讓她心開意解,能平靜面對外在的考驗,後來也順利升學。
二、帶領社區孩子,用故事、遊戲和愛來澆灌他們:
(一)擔任東區與太平區慈濟社區讀經班講師,培訓更多社區志工,以身作則,帶動更多助人者,讓助人的力量在社區蔓延。
(二)擔任慈濟兒童精進班輔導媽媽,以講故事、帶律動、玩遊戲等方式帶領學生品德茁壯,讓孩子在歡樂中成長。
(三)擔任慈濟慈少班輔導媽媽,設計一月一次的活動,許多弱勢的孩子就期待著每個月的聚會,在活動中得到關愛及正向的力量。
三、陪伴年長者,服務社區多個團體:
(一)參加社會各團體所舉辦的增能活動,如慈濟探索團隊、太極拳活動、戲劇編導活動、福智善護大地宣導活動等,學習以更寬容的態度服務人群。
(二)100年起協助臺中市東區多個團體-東英發展協會、東英長青會、同享關懷協會、太極拳協會、福星長青會、育英退休教師聯誼會,陪伴關懷長者,最年長者已逾90歲,引導他們參與活動,至今也邁入第九年。
四、用愛包容,校園宣導亞斯伯格症及肯納症:
(一)106年培訓成為協進會志工,開始進到校園針對師生進行教育宣導,減少誤解、用愛包容,包含宜欣國小、大隆國小、大雅國小等場次。
(二)榮獲該協進會頒贈「優秀志工獎」,表揚張老師所做的貢獻。
五、堅守信念,擔任教育志工長達21年:樂善助人,敬老扶幼,從愛心媽媽變成愛心奶奶,仍持續不輟。

感言:
非常感謝育英國中給我機會,讓我繼續從事我最喜歡的工作:和孩子一起歡笑、一起成長。過程中最感欣慰的是:他們藉由學習「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認清了自己,選擇誠實面對自己與環境,學習委婉溝通,逐漸懂得「善解包容」,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與父母兄姊關係也日益圓融。這一路走來,透過與學生的互動,孩子的心靈成長了,我的心也更「慈悲」了。
非常感謝臺灣的社會,總有那麼多賢達,在適當的時候,伸出他們的手,無私無悔,默默的奉獻,讓我們看到曙光,讓我們看到希望,從而願意跟隨,願意付出。如彭婉如基金會、創世基金會、福智基金會、慈濟基金會、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東英發展協會、東英長青會、同享關懷協會、太極拳活動、福星長青會。我在慈濟基金會駐足最久,學到最多,也感受最深。
再次感謝教育部頒給我「教育奉獻獎」,我深感受之有愧。在臺灣有那麼多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的關懷、用心的陪伴,他們才是「教育奉獻獎」最恰當的得主。得了獎,我還是繼續我熱愛的教育和助人工作,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