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珮栩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士
經歷:一、教師、訓育組長、教學組長、教務主任
二、家扶中心認養人
三、慈濟教聯會志工
四、彰化縣立花壇國民中學小團體認輔志工
原服務學校:彰化縣立花壇國民中學
推薦單位:彰化縣立花壇國民中學

簡介:
有一句話說:「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就會是贏家。」曾領縣府特殊優良教師獎,與同際會樹人獎,也是慈濟志工的何珮栩老師,在職期間,召集慈濟志工,共同認輔花壇國中小團體愛相隨,兩年後退休,持續負責籌畫課程,邀請講師與邀約志工等事宜,給予較缺愛的孩子多元學習與溫暖陪伴,雖不能說成為專家或贏家,但簡單而重複,年復一年,鍥而不捨,已歷經十四年的足跡,其熱誠不減,令人感佩。
民國82年起接下慈濟花壇讀經班任務,負責規劃兒童親子班課程,於每週三晚上讀經,每年帶孩子參加讀經會考,一直到92年改制為每個月上課的親子班,97年教職退休後成為全職志工,仍然永續經營。雖然參與人員不斷變動,但是她絕對沒有二心,視為一份責無旁貸的志業,捨我其誰,無怨無悔;把握假日學習園地,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行住坐臥的生活禮儀,培養快樂光明的人格,擁有一個優質難忘的童年,畢竟教育是國家的希望。
「愛的教育就是啟發孩子愛心的教育」,在職期間愛的教育與身教,啟發了學生畢業後懂得回饋母校,紛紛響應成立獎學金,並由她統籌簽名與頒獎事宜,真正是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事蹟:
一、民國95年,召集慈濟志工,共同認輔花壇國中小團體愛相隨,97年退休,持續負責籌畫課程,邀請講師與邀約志工,給予較缺愛的孩子多元學習與溫暖陪伴,鍥而不捨,已歷經十四年,至今仍永續經營,不以寸朽而棄全才,希冀把每個孩子放對位置,視作天才一般照顧陪伴。
二、四年前,新任校長用心經營的發想,創設班級晨間靜心制度,每天晨間半小時,全校安靜的氛圍令人讚嘆;因為有一群無私志工一早來輪班巡視,何老師承擔晨間志工團長,負責統籌輪班事宜,與學校聯繫,並關照每位志工老師身心狀況。
三、學校新改建圖書館成為社區共讀站,同時招募志工輪值負責借書還書,何老師身為花中一分子,每次來坐擁書城,成為快樂志工。
四、民國82年,某個因緣下,身為慈濟志工,接下花壇讀經班的任務,於每週三晚上讀經借用花壇社區活動中心,約有三十個國小孩子參加,每年帶孩子參加讀經會考,一直到92年改制為每個月上課的慈濟花壇兒童親子班,97年教職退休後成為全職志工,仍然永續經營,負責整體課程規劃與招生事宜。希冀把握假日學習園地,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行住坐臥的生活禮儀,培養快樂光明的人格,擁有一個優質的童年。
五、在職期間愛的教育與身教帶動學生午餐前唱感恩歌,設立愛心便當,設立讚美箱,投竹筒捐零錢,共同認養家扶中心的孩子,每天學習兩句靜思語好話,假日輪流做環保,啟發了學生畢業後懂得回饋母校,紛紛響應成立獎學金,目前有「有志竟成」獎學金,由學生張志成自94年起,每次捐款一百萬元,獎勵成績優秀或家境困難學弟妹,或是學校風雨球場興建等,至今已捐四百萬;「良行樂助」獎學金歷經四年由一個班級全體同學每年樂捐集資,頒給國中學弟妹每班品行優良一名一千元、鄉內六所小學高年級品行優等生及資助各校圖書館購書基金;「阮水木」獎學金,由學生阮春榮以父親名義捐贈,每月匯款一萬元已捐近4年,以上獎學金一律由她統籌簽名與頒獎事宜。
六、民國70年起,帶領學生認養家扶中心兒童,每個月由全班集資認養,80年3月還獲選為十位兒童「守護神」傑出楷模;97年退休後,至今仍持續自費認養。
七、擔任八屆導師,即便在畢業後,她與學生互動相當良好,學生每年固定時間在老師家召開同學會,有一次,全體參與的學生還熱心充當志工,為老師家的網室菜園鋪滿磚塊菜園設施新構想,令她感恩與感動。
八、四年前興起培植種子盆栽的興趣,也到各處免費教學。

感言:
即將從總統手中接受這個獎項,其實誠惶誠恐,因為覺得自己做的事,實在不是什麼大事,只是身邊做得來的一些小事,或從身邊的善知識學來的,每一項不過都是做得來的本分事。
忝獲這個獎,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首先感恩我國小李再興老師,在畢業典禮那天,讓我到他家用午餐,餐後去街上照相館拍照,老師說非得幫我報考初中不可;原來,這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老師幫了我,我來回饋社會也是應該的;原來,清寒子弟也不可小看自己的未來。
接著上了初中,要感恩校長任成龍,是他幫我對外申請了好幾項獎學金;還有葉秀琴老師,也幫我申請了很多獎學金,還出報名費讓我順利考高中;還要感恩安伊老師,是他帶導師的風格深深影響了我,我全盤複製了他的帶班方式,使我的教學生涯豐富多彩,當然也使我的學生留下豐富多彩的回憶,這些豐富多彩延續到我退休後的生活。
其實,獲得這個獎項,我最要感恩的是證嚴法師,打從民國82年接觸慈濟以來,不斷汲取師父的法水,法入心可以法入行,句句靜思語都是生活中可以落實的好話,我拿來教學生,也拿來鼓舞自己。
靜思語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所以,把握生命的剩餘價值,付出可以無所求,對的事做就對了。
不管是回學校做志工,在慈濟做志工,只要時間允許,能做就是福,睡寮房總比睡病房好,走入人群運動運動,總比看電視都不動好,這些都是向善知識學來的人生觀;尤其身為教職,也是終身志業,投入教育區塊的使命感責無旁貸。
最後,當然要感恩我的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不管早出晚歸都放心,不管幾天的營隊都行;所以,當然還要繼續去學校當志工,還要繼續做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