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明
服務學校:花蓮縣吉安鄉宜昌國民小學
職稱:校長
擅長領域:一、多元文化教育
二、跨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
最高學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育理念:兒童像是一株幼苗,了解他們的性情,耐心且同理的陪著他們成長,有一天他們定然成為一棵大樹。
經歷:
花蓮縣春日國民小學校長
花蓮縣萬榮國民小學校長
花蓮縣太昌國民小學校長
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校長
花蓮縣原住民族校長協會理事長
榮譽事蹟:
擔任花蓮縣教育審議與實驗教育委員會委員,為教育把關並爭取資源。
擔任花蓮縣特殊鑑定安置委員會委員與諮詢會委員,為特殊學生請命。
擔任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計畫擬訂、審議與管考委員,為花蓮爭取經費。
完成108課綱講師訓練,成為花蓮縣課程推動之「核心教師」。
積極推動課綱,成為教育部前導學校計畫之花蓮核心學校。
致力校務經營,成為花蓮縣國中小主任與校長儲訓班實習學校。
獲聘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104期小學主任儲訓班輔導員,協助學員成長。
獲102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小學組佳作與106年領導卓越獎複選。
致力品德教育,100年至102年連續三年獲教育部品德績優學校。
落實偏鄉幼兒教育,93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幼稚園組金質獎。
教育精神:
學校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有多遠,所以給學生機會認識自己的世界,才能幫學生找到自己的座標。因此期待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著墨五點如下:
一、以教育哲思為引動點,過程就是目的
認同黃武雄教授的哲思,除著重維生、互動與創造的教導與啟發之外,學校任何教育活動的推動,當從發展學生的經驗視界,拓展學生的抽象能力為核心。因此,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二、重視多元展能,以達適性揚才
秉持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換言之,就是拔尖、固本、扶弱之多元展能的教育實踐,以達適性揚才。
三、力求行政專業,贏得親師生的高度信任
力求行政專業,一直是重視的課題。面對政策與問題時,若能事先做好專業的評估與預防,做出符合課程與教學、規範與陪伴、舒適與安全環境等需要的優質學園,不僅贏得親師生們的高度信任,更能凝聚向心,展現自信。
四、致力情境為體,落實探究為本的教學思維
欣賞芬蘭教育著重探究與體驗的教育過程,透過統合知識、技能、態度或價值,連結情境脈絡,運用概念為本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善用科技平臺,促發學生實踐力行,引動學生產生學習遷移。
五、品德涵養,成為生活處事的基礎
堅持凡事品德為先,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得獎感言:
師鐸獎,真得獎了?
從事教職32年,有開心、有荊棘,更有驚奇。成為老師時,我專心認真的面對每一位學生,在多元差異的學生中,讓我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成為主任時,行政事務多如牛毛,讓我知道行政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做人真的比做事重要。成為校長時,與家長的關係、找資源及建立公共關係,及具有專業課程與教學領導,是校長的天職,是學校的核心產業,讓我知道一切的行政作為,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透過資訊平臺的整合與提供,加上豐富創意的課程與教學,其所產生的成果,才是最具價值與意義。
為此,數十年的校長生涯,我堅持落實拔尖、固本、扶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實踐,更是一種多元適性的教育選擇。見樹者如學生,見林者如學校,其教育內容的實施,依然要回歸教育本質。從「知道」學生的需要、社會的「期待」,及在教育推動的「堅持」中,應從人的本心,做永續的陪伴與開展,才是教育根本。因此,攜手共好,許一個希望的學園,其實就是種下希望種子的夢田。
最後,教育領導如同農夫般的要懂得鬆土,給予適切的沃土,才能任其適性發展,亦才能自主學習。同樣地,領導與經營學校,適時的放手其實是向前,其實是凝聚、是成長。回首憶起,真的要感謝這一路走來的親師生,其實都是我教育工作與角色中的貴人,是他、她們豐厚了我的智慧、行動與堅持力,展望未來的教育,已非單一路徑,而是多方式、多管道、快速度與多元空間的情境脈絡,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為能幫學生找到最適切與貼近未來的學習環境,我願繼續地跑下去,如同馬拉松一樣,持續地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