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德
服務學校:明陽中學
職稱:教師兼導師
擅長領域:一、當代藝術、德勒茲哲學
二、藝術欣賞及導覽
最高學歷: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肄業
教育理念:人無「道德及真理」不可生存,但僅靠「道德及真理」則生存者不復為人。
經歷:
明陽中學設備組長
明陽中學校刊主編
明陽中學訓育組長
明陽中學教務主任
明陽中學訓導主任
榮譽事蹟:
105年獲廣達文教基金會舉辦全國性游藝獎,行政推手獎首獎。
「預見的暴力」小論文榮獲96年法務研究選輯收錄。
96年到德國INSEA世界藝術教育年會發表論文。
指導學生參加畫作導覽比賽於100年包辦全國中學組前三名。
指導學生參加畫作導覽比賽於101年到108年共得5次首獎。
帶領學生參加全國矯正機關舞蹈比賽得到第一名。
史無前例地帶領50位徒刑少年到奇美博物館校外教學。
史上第一次校長、主任及組長陪同假釋出校學生共同得獎同遊德國。
第一位帶矯正學校學生到其他少年矯正機關分享藝文學習心得。
第一位帶全校徒刑少年在無戒護的帳篷中共同露營。
教育精神:
藝術教育的精神是傳遞感動,而不是知識及技能的教導而已。技巧熟練的畫家或雕刻家充其量只是一位手藝好的工匠,要成為一位藝術家或是能欣賞藝術的人,必定要能傳達或感受內心真實的感動。因此,藝術教育是一種生活美學的教育,包含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觀感、行為舉止及人際之間的互動。這樣的教育不再侷限於課堂上知識的傳遞,而是互動式的情感交流與感受。這立基於我們知覺世界的方式,不是單向式的去認識世界,而是和世界有了互動聯繫之後,以身體為基礎啟動各種感官能力來體驗周遭的世界,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面向。因此,藝術教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如何用心去體會外在的世界,也就是啟動身體的全部感官知覺去體驗這世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世界不再是外在於我,而是與我的生活確實緊密相關。如此,才有可能理解藝術是一種屬於內心的表達,而藝術欣賞的精髓在於體會藝術家內在的感動。這不是知道,而是體會後的感動。帶領學生欣賞藝術的方式著重在引導學生從各種不同的面向來體會藝術的美與感動,從自己生活經驗作為理解的基礎來表達屬於自我的感受。在一次又一次的心得分享及課堂對談中,逐漸讓學生建立起屬於自身的美感經驗。
得獎感言:
從事矯正教育二十幾年來,最大的快樂是看到學生能過著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功成名就。對我來說,矯正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一般教育比較著重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因為在現實大環境的壓力之下,不得不然。但是,矯正教育面對的是一群,家長們幾乎不太在意他們學業學習的孩子。因此,我們可以比較依照全人教育的理論來引導他們,將藝術、輔導及生活情境融入課業的學習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到情境的薰陶。
可以得獎對我而言是,矯正教育終於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了。在傳統教育主導的氛圍之下,矯正教育永遠是旁枝末節,從來沒有任何機關想要好好研究這樣的教育該要如何實施。我們曾經做過的努力,都只是點綴般的花邊新聞。學生內心的改變是最難看到成效的,只要有評比,就難免要比較實際的成績與成果。但是,只要重視著外在的成果時,就又墮入傳統教育的路線了。我之所以推動藝文教育並在明陽中學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不是想讓他們得獎,而是發現他們在投入藝術欣賞及導覽時,確實能改變對外在世界既定的看法。然而,在學生真正感同身受的態度之下,卻讓他們可以深入且自信地將畫作導覽給觀眾。也就是,學生們可以取得歷屆導覽比賽的佳績,不是我預期的成果,而是意外的收穫。
我們經常面臨的兩難是,既想要讓社會大眾了解我們努力的成果以及學生積極想改變的成效,另一方面,又很怕社會大眾太注目,會讓學生有曝光之虞。得獎對於全體矯正學校的教師是一項極大的鼓舞,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繼續努力,更表示我們默默耕耘二十多年,總算有人注意到了,雖然我們仍得持續地低調行事,因為這是我們永遠堅持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