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迺岳

學歷:亞洲理工學院(AIT)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一、電視台兒童科學節目顧問與演出約300集
二、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監事
三、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程兼任講師
四、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委員
五、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專任講師

原服務學校:國立新竹高級中學

推薦單位: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簡介:

謝迺岳先生民國96年從新竹高中退休後,主要擔任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科普講師,著作有科普文章約200篇,長期在雜誌與報刊連載,曾擔任數個電視台之科普節目顧問,並演出達300集,在疫情期間自力拍攝「科學五分鐘」短視頻,無償供大眾參考使用。退休後另一主要工作,為巡迴全國擔任科普講師至中小學教師工作坊教學,以期能將獨創的教材分享給他人.並至世界各地考察地理與科技,寫成科學之旅系列文章,具獨到的見解,並自行翻譯為英文,以作為雙語科學教材。謝老師更將部分退休金作為蒐集文化科學的實務教材,包括原住民、新住民、客家與閩南等各民族,並設立了數間科學教室,陳列於數所中小學內,免費供人參觀與教學之用。謝老師開發的科普教案有100篇之多,包含科學DIY活動上千項,在社區大學中,謝老師開設的親子科學課程寓教於樂,因此深獲好評,課程計有親子科學班、雙語科學班、水資源班與環保科學班等,近年在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支持下,在新竹市中小學開設科學方舟巡講系列,亦造成轟動,一席難求。在教學生涯中,謝老師獲獎無數,計有特殊優良教師、POWER教師、SUPER教師獎等,退休後在社區大學亦獲得新竹市成人教育師鐸獎,真是實至名歸!

事蹟:

一、科學實作教程設計:使用生活隨處可見的素材與簡單工具製作,創新設計約2,000種。


二、科普寫作:撰寫科普文章百餘篇,於科技生活雜誌(新竹市)、小天下雜誌與動手做報(上海市)等,大多無償供稿。


三、英語寫作:將兒童科學實作活動編成書(如「科學小點心」),將科學之旅系列文章集結成冊(如「愛.旅行.科學觀」),並翻譯成英文,供師生參考。


四、環保教育:使用寶特瓶與多多罐等回收物品為材料,製作科學教具,化廢為寶,融入創意活動中,藉教師工作坊與親子科學課程培養國民環保觀念與實踐方法,辦理科學親子營相關課程。


五、多媒體製作:在數家電視台有300以上之科普節目演出外,謝老師於疫情期間自力拍攝「科學五分鐘」短視頻200集,上網(youtube)供全國師生及家長使用,完全免費。


六、資源分享:創建科學教師社群「科學愛人」、「科學愛幼」、「科學愛群」三個社群,供1,500位科學教師交流資訊與資源;並將教案與上課實景以相簿存於社群中,無償讓教師們參考。


七、文化與科學展示廳:跑遍北中南及東部自費蒐集原住民、新住民、閩南及客家傳統器物,創立「客家科學廳」、「童玩科學廳」、「原住民科學廳」陳列在數所中小學中,免費供師生參觀使用。


八、師資培育:退休後帶領數位年輕教師走訪原住民部落與客家庄,蒐集科普教材與傳統器物。近年則與數位資深教師合作,在數所中小學協同教學,並提供教學資源供合作夥伴使用。


九、科普人才培育:幫助多所國中、國小學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競賽,獲得縣市前三名及全國大獎多次。


十、榮獲101年度新竹市成人教育師鐸獎。

得獎感言:

一生當中,認真做好一件事足矣!

成為教育工作者,原本只是大學聯考的選項,卻成為一生中最為重要且最值得的事之一。退休前我在新竹高中任教,退休後在一些基金會、學會擔任講師外,我把教學重心放在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的學員年齡從幼兒到老人、學歷從學齡前到博士後,而且多數是「家族共學」,因此,課程設計不再單一、授課方式不再是簡單的分享,必須是活潑且歡樂,像與家人相處一樣。

家人想要什麼?應該獲得什麼?於是,我與一群夥伴深掘我們文化中的題材,包括原住民、客家及新住民的生活文物,並從耆老訪談所得,再改造為科學教學的素材,這些媒材既環保且易操作,不但獲得了大人、小孩的捧場與欣賞,連各個電視台也來邀請攝製成為系列兒童科學節目。

退休後我仍不斷學習。向長者、年青人、甚至小學生學習,因為在學員的回饋中常有火花與靈感;過了耳順之年我更面向世界學習,於是走訪數十個國家,觀察並思索他們的生存與壯盛之道。近七十了,就應該向大自然學習;小蟲、小草、家中的小貓或路旁的石頭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

科學教育不能一昧仿效外國,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底蘊。科學城社區大學讓我開拓教育的視野,且能為第一線的夥伴們提供新教材與新思維。這份工作已成為我的志業,也期待所有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為全人類的薪火更增添一份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