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慧貞

服務學校:國立成功大學

職稱:特聘教授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永續發展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

二、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健康研究

最高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科學博士

教育理念:

大學透過人才的產出,定義自己的存在;科學透過真理的堅持,實踐共好的未來。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 校長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 董事長
臺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SATU Presidents’Forum)  主席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委員

波蘭哥白尼學院醫學委員會 院士
榮譽事蹟:

2022年、2023年,《Cheers》大學校長辦學績效互評卓越獎第1名,2023年為史上最高票。
2022年,波蘭哥白尼學院 院士,由波蘭總統親自致聘之外籍院士。
2022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 科技管理獎個人獎,首位獲獎女性。
2022年,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傑出人物獎,首位獲獎女性與學術人士。
2018年,《亞洲科學家雜誌》(Asian Scientist) 亞洲百大科學家,臺灣僅2名。
2018年,《自然》Nature期刊十大東亞科學明星。
2017年,哈佛大學公衛學院 公共衛生實踐領導獎,首位外籍校友。
2017年,科技部2017年度傑出研究獎。
2008年,國際室內空氣科學院 會士,第一位亞洲女科學家。
2016年 - 2020年,ICSU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健康與福祉委員會唯一亞裔人士。

教育精神:

蘇慧貞校長相信要真正地改變社會,大學教育應該勇敢承擔取之於社會資源的課責,並回應社會;而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帶來改變,尤其是社會思想、價值與典範的轉變。「大學」的定義不在於規模的大小、人數的多寡,而是要種下改變的契機;因此,期待建構出能致力於實踐社會公義、倫理價值與科技發明的教育場域。

教育的焦點要著眼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所以,蘇校長努力建置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與機會,包括校園的實體生活體驗,以及跨界的合作與學習;更深信大學是翻轉社會的樞紐,讓成大為更多人提供幸福,就是我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與演繹。

因此,透過多元的產學合作,將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真實的社會需求結合;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考;連結教育與在地人文、導入全球角度思維,並定義出未來人才培育的七大核心素養,包括想像、敏捷、問題解決、自學、好奇、國際觀、以及同理心,這些素養不僅是我們的想像,更是成為新世代優秀世界公民的必備條件。

蘇校長衷心相信,教育的核心是將知識建立在倫理基礎上,關注弱勢的需求並應用於社會發展,進而連結所在的城市、國家以及共同面對的未來,在互利、共榮、共好的原則上,規劃、建設下世代生活的新典範!

得獎感言:

教育是社會與文明異變的起源,高等教育更是打造公民社會工程的關鍵。面對社會上對於高等教育的批評與討論,除了顯示高等教育的內涵必須能夠更完整而深入地因應全球人類發展的問題,大學,作為知識份子的集合體,在混亂變遷的時代,更需堅定要求自己有意義的承擔、無私的參與,才能在時間的淬煉下,呈現自我課責、創新再造的時代風貌。

多年來投入高等教育場域,我深信,「教育」工作也需要堅持正直、謙恭自省,以及對於遠見的探求,才能掌握清明洞察、不斷抉擇,繼而航向願景。我也認為,「大學選才」其實是責任多於選擇,因此,今日大學的課題或者應聚焦於如何盤點自己的特異性、競爭力,進而在現實條件、基礎建設和一定資源下、務實發揮自身長處,以更有效地培育人才。看似漫漫長路,但是,面對世界快速變動、且持續上演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挑戰,最核心的思考應是讓學生準備「想像」、「敏捷」、「學思」、「智慧」、「好奇」、「視界」與「共好」的未來能力,學習以知識為光、為心之圭臬、為導引力量,知道如何為每一個生命的健康平等而誠實努力、為世界共好而不斷實踐!

我也十分榮幸,能夠服務於一所「決心培養有能負起責任的下世代公民,希望讓城市感動、國家驕傲、世界倚重」的大學,我們的教育希望既能協助同學感受家鄉的源頭、也要帶他們看見歷史脈絡與空間變遷,在腳踏土地的深刻理解中,想像未來的可能,也承諾可能的貢獻。因為,是願意承擔、想要有所改變、才得以想像未來;是願意負責、想要有所貢獻、才能夠成就目標、有所影響。

感謝在這一條美好攸長的道路上、一起同行的所有美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