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榮順

服務學校:國立清華大學

職稱:特聘教授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輔導與服務,特別是經濟不利生

二、創建有效的制度,改善弱勢入學

最高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教育理念:

服務與輔導學生是一種快樂的工作,因為「施比受更有福」,且「助人為快樂之本」,何樂而不為。

經歷:

清華大學動機系特聘教授
清華大學不分系班主任、動機系副系主任、副教務長兼招生策略中心主任

榮譽事蹟:

創立全國第一個專屬結合經濟弱勢招生、獎學金與輔導的制度(旭日計畫)。
至全國各大學推廣、分享經濟弱勢生招生制度、獎學金與輔導。
自願輔導本校經濟弱勢生,累積超過120名,提供學業、生活等輔導。
2010年清華大學工學院及全校傑出導師。
2017年清華大學工學院及全校傑出導師。
2017年清華大學工學院傑出教學獎。
2021年清華大學校傑出教學獎。
開啟全國第一個以大數據成為招生參考的創始者。
全國第一個(103至106年度唯一)招生卓越計畫主持人。
教育部第一期考招案子計畫三「不同管道學生表現」主持人。

教育精神:

黑夜將盡、旭日東昇。大學生組成的多元化,包括地域、社經、族群等多元,可避免同質性過高,擴大學生視野,有利大學追求卓越,這是美國教育研究的結果,也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政策之一。因此,陳榮順教授創立旭日計畫招收經濟弱勢生,讓清華學生的社經地位更多元,並可營造「共善」的校園環境,兼顧社會正義的實現。陳教授以廣義導師主動瞭解經濟弱勢生的需求,容易發現學生課業、家庭經濟、社團、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等問題,長期且「因材施教」式輔導經濟弱勢生超過120名。熱情參與且善用社交軟體LINE、Messenger,常能及時而有效解決學生問題。更因為主動及熱情,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的誠意,也能取得信任,願意告知問題所在,成為一個輔導的正向循環。美國社會學者Lareau在她的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書中,強調教育若要翻轉階級,需要與學校有「制度間連結」,而幫助臺灣建立扶弱的招生選才制度,並長期義務到第一線照顧學生,便是為了看見這個連結。在教育中,一點一滴實現「翻轉階級」的理想,自己也樂在其中,也是陳教授生命最棒的連結。陳教授稱為廣義的「教育精神」。

得獎感言:

很高興能申請師鐸獎,個人申請目的是希望臺灣高教除了教學與研究外,少數人的輔導與服務的貢獻仍可得到重視,藉此勉勵有志者繼續努力。個人感謝自從創立旭日計畫以來,教育部高教司、清華師生、校友、贊助的基金會、捐獻者等無私的協助、貢獻,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此旭日計畫。在創辦之初,曾親赴教育部高教司詢問旭日計畫是否違反招生法規之虞。第一屆順利招生之後,受高教司邀請分別到全國教務長會議及招生檢討會議說明旭日招生的理念與作法,方有日後推廣至其他大學的可能。個人在清華創立旭日之前後,承蒙當時工學院院長、現任校長賀陳弘教授及其行政團隊極力支持,不遺餘力的促成,才有今天旭日招生的規模以及目前每年發出約1,600萬元旭日獎學金的能量,特別感謝清華師生、校友、台積電文教、浩然、立青基金會、社會人士等的善心捐款。感謝清華師生,不但各系樂意「捐」出名額,且能夠給予旭日計畫學生的經濟支援、學習輔導,值得感佩。感謝自第一屆以來至本校的所有旭日計畫學生,儘管入學前因家境艱困,學業背景稍微落後,但入學後發揮堅毅(Grit)的本性,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之下,他們仍具強烈的學習熱誠,努力不懈,畢業後的各種表現與各管道入學生並無特別差異,使得旭日計畫受到鼓舞,可以永續。更要感謝幾年來願意讓我輔導的旭日(含擴大旭日)學生,在困境時仍願意來找我談話,分享在家庭經濟、學業、校園生活、生涯規劃等問題,讓我有機會跟著大家學習,體驗「施比受更有福」的感覺。感謝創立旭日初期清華幾位師長出錢出力、親友的捐款,這讓旭日獲得甚大的信心走出去。最後感謝我的家人,體諒我必須花一些時間輔導學生或是處理旭日生的問題,而有時不能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