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學志
服務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職稱:研究講座教授
一、創造力理論、評量及教學
二、社會情緒、幽默與正念教學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學生不在乎老師懂多少,直到相信老師關心他們多少。教育是以愛與榜樣感動靈魂,並引導智慧與慈悲的歷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亞太師資教育學會理事長、臺灣教育學術聯盟主席
臺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測驗學會理事長、中華創造學會理事長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主編、教心學報主編、測驗學刊主編
民國94年以幽默研究成果獲科技部人文司心理學門傑出研究獎。
民國111年以創造力研究獲國科會科學教育學門傑出研究獎。
民國87年獲中國教育團體聯合會服務獎及民國91年木鐸獎。
創立臺灣教育學術聯盟並擔任主席。
創立亞太師資教育學會並擔任理事長。
擔任臺灣心理學會理事長。
擔任兩任測驗學會理事長。
擔任兩任創造學會理事長。
主編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獲即時傳播獎教育學第1名。
兩屆臺師大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領域排名穩居全球50名內。
教育除了在乎學生飛得多高多遠,也要在乎學生飛得多累多苦。臺灣教育過去強調認知面向的成就,相對忽略了學生情意面的熱忱與樂趣,使得學習變成冷冰冰的苦差事。雖然我們的數理表現在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但對數理的興趣、自信及熱情卻落後其他國家。我們的理性走得太快了,遠遠將心靈抛在後頭。為了因應此困境,陳學志教授覺得在教育中需要加入創意、幽默與社會情緒素養元素,這也是陳教授三十年來致力探討此三個主題的初衷。教學要有創意才能吸引學生並引發興趣,也才能產生深度的學習。一位幽默的老師可以正向積極的視角看待學生、發現其潛力的優點,同時以幽默舒緩自己的壓力、化解人際間的衝突。而社會情緒素養可以協助師生自我覺察與接納、自我激勵與管理、尊重包容同理他人、有效人際溝通、進而對社會做出負責任的行為。好的老師不只是教知識、教技巧,更是教人:一個有血有肉,需要被接納、被尊重、被肯定、被愛的人。一位學生不會在乎老師懂多少,直到他知道老師在乎他多少。有效的學習應該發生在正向鼓舞、尊重包容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在被愛與榜樣感動下的學生才是幸福的學生,才是能充分發揮智慧造福人群、展現其慈悲服務社會的好公民。
小時候先母常用閩南語告訴我:「一枝草,一點露」,鼓勵當時生活貧困的我「你不能決定出生,但可以掌握人生」,教導我珍惜感恩上天給每個生命的挑戰與機會,並鼓勵我以正向樂觀的態度發揮潛能。就讀國中放牛班期間,遇見改變我一生的恩師林昭堂老師,他不但發掘肯定我的學術潛力,並主動在課後無償為我輔導課業。如果沒有林老師無私付出,我也無法走入教育這條神聖的志業。他讓我見到教育足以改變及逆轉人生的神奇偉大力量,也成為我日後從事教職最好的典範。非常感恩自己在求學期間,在所有師長同學的指導協助下完成了博士學位,並有幸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教,得以為教育略盡棉薄之力。
從事教育是最幸運而有福報的工作,在當今充滿競爭攀比的社會中,教師是最能實踐成己成人、共好大同的志業。我一直覺得我遇見的每個學生都是「恩生」,他們都是生命中的貴人,是來相互砥礪成長,彼此襯托輝映的朋友。教師也是永遠希望他的學生能比他強,並勝過他的人。故我常期勉學生發揮自己挑戰極限,並相信他們可以成為比我更有貢獻的人。能看到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就是身為老師最好的回報。
進入臺師大後,感謝歴任校長及長官的提攜與指導,讓我有機會在進修推廣學院、教學發展中心歷練行政工作,也很幸運有機會在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以及教育學院擔任學術主管。在長達21年的行政工作期間,一直秉持「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的精神,感恩上蒼給予這個服務學習的機會,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尤其在兩任教育學院長的任期,能夠與臺灣甚至是亞洲最傑出的教育專家請益學習,一起關心當今教育的發展,並盡自己所長發揮學術及政策影響力,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與回憶。
最後,感謝學校的推薦,讓我在整理及蒐集過去資料的過程中,進行生命的回顧與反思,並看到自己的幸運以及不足之處。我相信臺師大一定有比我更優秀且更適合接受這份教育工作者最高的冠冕,我只是代表大家接受此奬項。有幸能獲得此一榮耀,都得歸功能父母、師長、同仁以及學生的指導玉成,願此份喜樂能鞭策我善盡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職責,持續關懷並圓滿每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