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昕家
服務學校: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職稱:副教授
一、永續發展目標SDGs、永續教育
二、環境教育、戶外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
永續發展是跨世代的責任,而老師在實踐世代傳承的義務:學生的未來就是現在的教育,永續思維是關鍵的內涵。
教育部戶外教育資源平臺暨整合推動協作計畫主持人
建構智慧化氣候友善校園先導型計畫主持人
友達科普教育營運推動專業協作計畫主持人
東勢林場遊樂區永續發展目標SDGs自我檢視報告精進與課程發展計畫主持人
玉山國家公園科研基地-科學教育推廣計畫案主持人
第10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2022年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榮獲第2名。
2021年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榮獲優勝獎。
108年度各級學校績優環境教育人員大專院校組入選獎。
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參考手冊行政指引篇主編。
教育部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手冊主編。
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績優。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107學年、110學年教學績優教師獎。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績優(104學年~111學年)。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獲彈性薪資獎勵。
「科技大學不是職前訓練班,在強調就業導向的同時,也應該賦與學生思想的啟蒙。」聽說讀寫能力、科技運用能力、自主行動能力沒有獲得適當的培養,必須讓學生了解當前社會需要哪些專業技能,而且不論從事何種行業,都應該認真面對真實世界的議題。人類與地球整體環境緊密連結,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開創性的尖端科技,如若失去地球整體環境支持,就毫無未來前景可言。近年氣候變遷劇烈,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形成巨大威脅,顯示永續議題不止是單一學術領域所能解決,身為現代公民,都有無可迴避的責任。《學校在窗外》提及:「教育有兩件該做的事,即『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而這兩件事是為了協助人類與世界真正連結。教育,理應架起一個聯結窗內、窗外世界的橋樑。當教育走向窗外,走向真實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歸到原點,也是通識教育的原點。」身在這個世代的老師,面對最複雜與多變情境,無論是永續發展課題、元宇宙挑戰等,我們承載著跨世代責任,需引領下一世代邁向永續未來。全人與通識教育領域廣大浩瀚,永續發展教育會是相當重要的基底,人類的發展是離不開地球這個真實環境中,一切事物都在地球這個大環境中發生,而永續發展教育則是關鍵的核心。
真實世界覺醒
「唯有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只是黎明!」
~梭羅《湖濱散記》
後學一直以在全人與通識教育推動永續思維為職志,希冀永續思維內化到學生心中,帶回專業學習或是未來的工作,因社會便是由多元工作所構成。在現今AI與METAVERSE逐漸蓬勃發展下,期許學生與真實世界連結更加堅韌,如梭羅所談”覺醒”天才會破曉,這也是學生關鍵自省能力,身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覺察到”教育是促使人的心態和世界觀發生積極轉變的關鍵途徑”。
永續福祉行動
黃武雄教授《學校在窗外》一書,提及:「教育有兩件該做的事,即「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而這兩件事是為了協助人類與世界真正連結。學校的教育,理應架起一個聯結窗內、窗外世界的橋樑。當學校教育,走向窗外,走向真實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歸到了它的原點。」後學不斷引導學生打開經驗世界面對環境,以及協助學生發展面對未來的抽象能力以促進人類福祉,身為這時代教育工作者面對巨大的變動,強韌學生與真實世界連結,是學生面對未來關鍵一環,而全人教育是關鍵驅力,以通識教育途徑將永續發展理念、思維跨域深耕學生內在,後學始終堅信「散播永續理念如同灑下種子,若能觸動學生,總有一日開花結果。」
最後以克里希那穆提《喚醒智慧教育》一書反思:「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人覺醒。人與真實世界連結越緊密,越瞭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越能省察。」
感謝所有師長給予後學教育沃土養分與支持。
感謝教育部與委員的賞識與寶貴機會。
後學乘載更大責任與使命,為下一世代永續未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