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宜俐

學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

經歷:一、第三屆星雲教育獎國小典範教師
二、103年臺北市語文與社會科學類特殊優良教師
三、99年 Great Teach 全國創意教學獎特優。
四、著作7本:給孩子一把學習的鑰匙、國小作文聖經、給小一家長的書
五、接受媒體專訪:TVBS、教育廣播電臺、中廣、佳音電臺等

原服務學校:臺北市中正區忠孝國民小學

推薦單位:臺北市中正區忠孝國民小學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簡介:

董宜俐老師有兩個最愛的工作,這兩個工作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裡——一個是教書的老師,一個是寫書的作家。

作為一位小學老師,她教小朋友閱讀理解策略和主題網寫作法,出版了一本閱讀書和三本作文教學書,因此獲得臺北市語文與社會科學類特殊優良教師;還因為樂當學生的生命貴人,獲得星雲教育獎國小典範教師。

退休後,她持續擔任開蘭教育基金會的無給職董事,獎助宜蘭清寒學生,並設立「學校、班級、個人閱讀獎」,以贈書推廣閱讀。

擁有閱讀寫作教學專長和創意班經的董老師,為了培育教育界的生力軍,期許自己在「教育實習和教甄準備」方面作經驗傳承。她應邀至國北教大語創系擔任「如何有效實習」講座,提醒大四畢業生以「全方位學習」的心態,進行半年「刻意練習」的實習;擔任北市忠孝國小的「第三方觀課評委」,董老師不只是一節課的觀課議課,而是事前會和實習老討論教案,事後會親切指導教甄口試和試教,經她指導的實習老師、代課老師幾乎都已成為正式老師。

「培育一位好老師,受惠的是多數學生和家長,也是校園和諧的基石。」這是退休老師量己之力的微小奉獻。

事蹟:

一、擔任開蘭教育基金會的無給職董事,獎助宜蘭地區清寒國中小學生,並設立「學校、班級、個人閱讀獎」,以推廣閱讀,同時每年固定捐贈「愛的書庫」數箱圖書。

二、COVID-19三級警戒全面停課期間,臺北市教育局緊急召集各校拍攝110年第一學期各科各版本的公播教學影片,時值暑假,我應校長之請,擔任四上南一版國語科教學片「總召」,號召同事犧牲假期,共襄盛舉,當時大家都不熟悉線上課程,邊學邊做,在短短三週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三、108課綱實施後,為了紓解家長們對新課程的焦慮不安,邢小萍校長、卓家意校長、郭俊成老師、沈佳慧老師和我,共同策劃撰寫《寫給小一家長的第一本書—讓家長放心的75個良方》,由曾任職出版社編輯一職的我幫忙潤稿、校稿,微薄的3,000元稿酬,沒有澆熄我們為原住民、新住民小一家長解惑服務的熱情。

四、為了培育教育界的生力軍,自107年起,每年擔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大四生「如何在教育實習中學習」講座,並於課後接受學生訪談,分享班級經營經驗,並指導教甄準備。

五、擔任臺北市106、107年度「兒童優良閱讀媒材」評選委員,審閱數百本出版品,為兒童閱讀把關;獲得兩位以上評委推薦的書,可在書封貼上推薦標章,方便學校購書及老師家長選書。

六、自107年起,連續五年擔任臺北市國中性平宣導月散文組評審。選文的標準著重於性平理念和文字敘寫,徵文旨在促進校園性平課程實施,推廣落實性別平權觀念。

七、以「教學教練」「班經諮商師」的角色,義務協助臺北市忠孝國小新進教師和在職老師,以入班觀課、教學示範、共備、學生輔導諮商等方式,提升老師的教學和班經能力,讓學生學習有效能,贏得家長信任。

八、擔任臺北市忠孝國小實習老師的「第三方觀課評委」五年。從觀課前關心實習老師的環境適應到教案討論,直到教學觀摩當天的觀課議課,以及後續親切指導教甄口試和試教,經她指導的實習老師幾乎都已成為正式老師,為忠孝國小建立口碑。

九、為了不辜負語文專長,為了減輕同事負擔,我自動請纓返回原服務的臺北市忠孝國小,義務擔任國語文朗讀、演說、說故事和閩南語、英語朗讀比賽評審,藉由賽後的講評,提點如何提升語文能力,也指導吳仁惠同學參加獅子會說故事比賽,榮獲優等。

十、臺北市孩子的天空關懷協會為瑞芳鼻頭國小隔代教養的孩童,成立四界蛇基地,放學後課輔,假日陪伴孩子學習。我有幸去當一日志工,以「桌遊閱讀寫作」活動。

得獎感言:

難得,原意是「很難得到」,代表「不常有」,引申為「應該感謝」。

教育奉獻獎是一個很難得到的獎項,我心懷感謝,感恩教育路上一路同行的所有人;更具體的感受是愧不敢當,比我付出更多心力和時間的教育先輩何其多,我只是幸運代表受獎。

我的人生跟「臺北市忠孝國小」有最多交集。校歌第一句「我愛忠孝園地好」是我的心聲,「忠孝閱讀地圖」是我的代表作,即使退休了,我也要想方設法回忠孝「混」(服務)。

「不插電,品德滿載——桌遊,玩出品格力」是為童軍和校內服務隊舉辦的品德培力營,「愛陪伴,桌遊玩出語文力」是為安心就學學生所開辦的暑期桌遊營;加上我在學校開設「桌遊閱讀寫作社團」,期待以桌遊為媒介,潛移默化孩子的品德,刻意教導閱讀寫作力。

每年,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邀請擔任「教育實習期間如何有效實習」的講座,我總從接到邀請的那一刻起,花半年的時間閱讀,積極蒐集各式材料,創新每年的講座內容和上課方式,兒子笑我: 「媽,你這樣勞心費時的準備,每小時的時薪趨近於零!」

今年,我的體驗式講座從表定的2小時,不斷延長到3小時,學生一個都沒離開,仍然專注熱情參與,讓人感動。

我想回覆兒子:「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何其不容易!如果能把資深老師的心智模式展現給未來的實習老師,幫助他們成為好老師,我一點都不在意時間和精神的付出。」

教育的重點,永遠是人,而不是方案。

我享受自己發自善意的微小付出,期待在教育圈有更多被使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