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珮伃

服務學校:臺北市天主教私立光仁國民小學

職稱:級任教師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故事力驅動與跨域價值共創
二、公民議題與跨組織策略聯盟

最高學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

教育理念:

唯有挑戰才能感動不斷,唯有不厭其煩才能成就不凡;手把手發揮影響力,攜手學生以行動丈量世界,讓知識與生活,共舞於心。

經歷:

教育部國教署女學生科學計畫教材研發講師
臺北市私立中山小學級任老師
雲林縣維多利亞雙語小學級任老師
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級任老師
語文領域召集人、學年主任、實習輔導教師、共備社群總召

榮譽事蹟:

學術典範:全國教育學術團體優秀教育研究人員木鐸獎。
課程創新:全國閱讀創新教學第二名、優質學校課程發展金質獎。
正向育人:北市正向管教班級特優、教育部校園正向管教佳作。
教學卓越:北市教師教學卓越獎特優、教育部教學卓越獎佳作。
跨域共融: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特優、精進教師創新教學特優。
顯揚共好:大陸青年教師、澳門兩岸四地閱讀教學觀摩競賽代表。
專題探究:指導學生參加北北基專題研究寫作比賽四縣市總冠軍。
育才不倦: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國小組金牌。
教數有道:指導學生參加國際數學暨國手選拔賽全國第七名。
創科領航:指導學生參加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第一名。

教育精神:

一、教學理念:教育是一場無止境的挑戰與堅持。唯有迎向挑戰,學生才能不斷感動成長的喜悅;唯有在細節中不厭其煩,才能塑造學生的不凡。作為教師,以行動作為指引的燈火,培養學生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啟發學生成為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不僅照亮自己的道路,更照亮他人前行。

二、教學方法:「電燈並非來自蠟燭不斷改進,必須轉換不同形式,而不是原地打轉。」數位科技的洪流正改變未來,掌握AI工具的人將引領潮流脈動,致力創建共學自學的環境,打開議題被討論的空間,引導學生在未來生涯持續自我增值,在洪流中站穩腳步,成為能善用數位工具創造宏觀影響力的人。而數位工具也是「差異化教學」的最佳輔助,依據學生先備知識、學習風格和興趣適時調整內容,以適應不同學習需求和能力,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個人化的學習支持。

三、教學建言:「以行動丈量世界,讓知識與生活,共舞於心。」教育強調「所行勝於所知」的重要,透過實踐,知識得以深化與長存;透過行動,責任感得以養成與實踐,始能讓學生面對複雜問題,探索多種解決方案,並保有彈性接納不同的可能,進而意識社會問題之多維度,成就具全球視野和批判思維的世界公民。

得獎感言:

作為老師,我是幸福的。看見孩子開心的臉,僅是聽著午休此起彼落的打呼聲,都讓我感到無比幸福。能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影響並感動他們的人生,是我最大榮耀。同事曾問我:「為了這一刻,你準備了多久?」才意識到,作為一位老師,並非刻意追求個人目標,一切只是生命的自然積累和工作的全然奉獻,以學生需求為圓心,以教師專業為半徑,在一步步趨近教學圓滿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擁有這份水到渠成的美好。

感謝生活充滿歷練和挑戰,都是滋潤我的養分,督促我益發堅強與精進。我深知翻轉人生不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弱勢群體一員,但弱勢不是永久的標籤,而是可改變的流動狀態。正是因為有機會改變,教育才能締造奇蹟,賦予人生新的意義與價值。學生就像沃野上生機盎然的嫩苗,在老師精心耕耘下日漸茁壯,長成參天大樹,根深葉茂、遮天蔽日。而老師們則以大樹之姿矗立其中,用淳樸的哲理滋養,最終結出甜美多汁的智慧果實,唯有老師不間歇地勤於耕耘,才能逐漸轉變為一片生機盎然的知識之林。

獲得師鐸獎殊榮,內心承載的不只是幸福,卻有更深的使命與責任。這是個契機,砥礪我繼續負重前行,在教育路上奮勇前進,因為每一次的教學努力、改變與精進,都是我為理想中祥和世界投下的一票。我將一如既往地竭盡所能,為學生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激勵在面對問題挑戰時主動合作解決,在面對生命議題時產生同理正義之心。

由衷感謝評審的肯定與支持,這份榮耀更屬於在我人生旅途中,所有默默陪伴我耕耘的園丁們,感謝學生豐富我的生命、感謝教育夥伴與我同行,感謝生命中的英雄為我帶來愛與榜樣,而能在堅守價值與自我實現這條路,始終莫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