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德懷

服務學校:國立中央大學

職稱:國家講座教授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數位合作學習與網路學習社群
二、無縫趣創理論與終身閱讀社會建構

最高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

教育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是榜樣和關懷;學,是好奇與入迷」、數位學習理念則是「以人文為懷,藉科技為助」。

經歷:

國立中央大學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所長
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教授

榮譽事蹟:

2020年教育部第24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
2019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2019年亞太數位教育學會會士及終身榮譽執行委員
2013年教育部第57屆學術獎
2010年遠見雜誌新台灣100之光
2009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
2007年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
2003年國科會中華基金會獎
1995年、1997年、1999年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獎

教育精神:

與一群亞洲學者歷經十多年,發展出「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學習是興趣驅動創造新知識的過程,並日積月累成習慣,學生就成為「興趣驅動創造者」、「終身學習者」。藉由典範學校成功實踐,再逐步推廣,漸進促成教育改變,翻轉未來全球教育,達成幸福教育願景。

長期進行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研究。40年前博士論文提出「AI學習同伴」一個開創性研究。這幾年生成式AI影響巨大,「AI學習同伴」也成為熱門的研究議題,加上新近提出未來AI發展的路向及觀念,預料會引導生成式AI對教育研究與應用深遠影響。近年,以宏觀的思維,結合國際數位學習學者共同提出「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作為「全球共有教育目標」。面對AI無處不在的世界,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幫助人類建構一個和諧與幸福的全球社會。

現在流行「計算思維」。回想教學生涯,始終依循趣創理念進行教學創新。早年在電機系任教時,為教授程式語言設計,發展7個小程式語言,代表7個程式語言的重要概念,讓學生更能掌握概念及不同解決問題模式,教學效果顯著,也因此獲得工學院的「卓越教師獎」。

「找惑解惑」方式教學,或稱「自我提問驅動學習」。課前學生先預習內容,並自訂問題;學生在課堂小組討論,最後帶動全班討論,進一步解釋及釐清尚未掌握清楚的概念。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上課,這些問題是屬於學生自己的,會有擁有感,對於過程及答案印象更加深刻,更願意延伸原先問題及答案。期望學生成為自我追求學習的創造者。叮嚀學生:研究生像學徒,學做研究的態度方法,但先學做人,才做學問,學生進入學界業界工作後,用功勤奮、為人謙虛、互助合作、熱心社群服務,備感欣慰。

得獎感言:

一轉眼,教學生涯30多年,這是感恩之旅,一段很長的感恩之旅。

幾十年來,我與我的同仁設計各種數位學習系統與工具,讓學生更主動學習,也更願意與同學一起合作學習。我與一群亞洲學者,曾經發展了一套「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簡單說,學習任何領域,如果把這個領域培養成為學生的興趣,他就會花大量時間與努力學習該領域,對該領域學習得更深入、更廣泛,整體學習表現自然就會明顯提升。

當然,我們也要引領學生從小理解與思考當代兩大問題:Equity 與 Environment,或叫Double E的問題,即公平與環境問題。在全球化與資訊透明化的社會,貧富、種族、世代間出現的不公平問題越來越多。環境問題,例如氣候變遷、環境平衡、能源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兩個跨領域的人類大難題,可以讓學生從小透過做專題的方式了解,並嘗試解決。

我很樂觀,人類的危機就是人類的轉機,現在人類的大難題,必須透過教育,由未來一代解決,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人與環境之間更和諧,最終讓這個世界逐漸走向大同。你可能沒有想到,未來人類成功的基礎,卻來自從小大量閲讀良好的故事書,以及學習合作、討論與反思,潛移默化地建立憐憫心、同理心與感恩之心。

曼德拉說:「教育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你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確,教育,塑造未來世代,今日的中小學生,2040年他們30多歲,是社會的棟樑;我們也可以說,教育,是對未來人類的設計,而科技是未來教育設計的關鍵工具。科技有好處嗎?當然有。科技有壞處嗎?當然也有。我們如何善用科技?我們如何善用科技推動未來教育,造就一個和諧幸福的地球?作為人文與科技的結合,數位學習,必須以人文為懷,藉科技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