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蔡淇華

學寫作,不如學感動       
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   ── 羅丹
那日上課,看到沛吟雙眼泛紅,下課後,她告訴我:「老師,我想告訴你札克的故事」
「札克?」
「他是我來自喬治亞的朋友」
以下是學生小沛的作品──「來自喬治亞的朋友」節錄:
兩年前,參加「模擬聯合國」,而屬於我的命運就是「喬治亞」──當時我從未關心過的國家。
在網路連結之間尋尋覓覓,斗大的標題吸引了我──「請幫我尋找我的妹妹,她在南奧塞提亞」。
得知札克有了妹妹的消息之後,我也跟著鬆了一口氣,馬上傳了封信息給他:
寄出信件之後,我便安心的去吃晚餐。我和札克有四個小時的時差,我過的時間比他快,等我回去,我發現札克傳來了新的信息:
「妹妹找到了,但……一切都太遲了……」
簡短的幾個字,劇烈的撼動了我的心,我瞪大了雙眼盯著螢幕發呆,久久無法言語。接著我瀏覽了幾個新聞網站,赫然發現「戰地婦女遭強暴後殺害」的消息,突然一陣惡寒襲上心頭…….
殘酷的戰爭持續了一個星期,在那天之後我再也沒收到札克的回信。
模擬會議上,我完美飾演了喬治亞代表的角色,也贏得了滿堂喝采,但是,我知道,我模擬不出喬治亞的烽火連城,也模擬不出札克的喪妹之痛。
小沛的作品得到了當年的散文組第一名,市長還特別頒獎給她。此後每一屆的評審都會提到這篇作品──沒什麼技巧,卻強烈的撼動人心。
指導沛吟的經驗,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此後指導創作,我不再空洞的先填鴨一些理論, 劉勰說:「文以氣為先。」總要先因對這個世界感到喜氣,神氣、或生氣?而後才能有沛然的大氣去貫穿整個作品。
真的,學寫作,不如學感動。

    而感動後的「感而動」,就是這個世界引以為傲,上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