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鍾萬煋

雖然在偏鄉學校服務,但孩子面臨的困境與內心的迷惘,我有責任找出背後的因子,讓他們破繭而生。記得,有一位國三魏姓學生,父母分居,自幼感受不到雙親的溫暖,父親雖擁有監護權,但為了生計,一早即外出謀零工,家中只剩八十多歲的阿嬤,在失能的家庭中,讓這位孩子心生怨恨,沉默少語,對人冷漠,課業不感興趣,三天兩頭寧可在家睡覺也不願到校,是一位瀕臨中輟的學生。
身為教育工作者沒有抱怨與放棄的權利,與其感嘆命運乖舛,埋怨身世不佳,不如協助他們站起來。我牽掛著,多次動用導師親情的呼喚、同學友誼的接納、村長的熱心勸說和心理諮商師的愛心輔導,希望能挽回這一位學生回歸正常,但效果有限。最後,我商請少年隊的協助,才讓這位學生勉強答應要到校,雖然我們很早就到他家敲門,但仍看出他企圖以拖待變,因為從起床到背起書包離開家門,我足足等了一小時多,看錶已近午時。我以為可以放下心中石頭了,遂邀其搭車,沒想到他寧願以龜速走路,也不願坐我的車上學,我只好一路開車走走停停的從後跟著,深怕他逃跑,這段短短5分鐘車程之路,竟變成40分鐘之久。雖知其百般不願上學,故意刁難我,但我知道這孩子早餐不會吃,晚餐又不正常,「只要把他帶到學校來,至少可以讓他吃到一餐熱騰騰的飯菜!」這種信念,給了我強大的動力,持續三個月,直到他畢業,我無怨也無悔。

    畢業的後一年,他回到學校找我,似乎變了一個人,健康又開朗,我和其談起上述過往的這一段,他直搖頭說過去年少不懂事,給我添了許多麻煩,並向我深深的鞠躬,起身之時,他眼眶盡是裝滿了淚水,並以顫抖的聲音說:「謝謝校長拉我一把,沒有放棄我,因為當時我要等的不只是『人』而已,還有溫暖的關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