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朗
志朗老師第一次的家庭訪問,是和他的父親一起前往「最需要」的孩子家,這個難忘的經驗,至今他仍記憶猶新。小玲是低收入戶,家境不好,起初志朗老師還抱持著平常心登門訪問,直到一入眼簾的景象,才徹底推翻他既有的刻板觀念。那是古老的傳統瓦片建築,從屋簷下往裡瞧果真「家徒四壁」,牆上油漆斑駁剝落,溼氣帶著刺鼻霉味襲來,讓人忍不住想停止呼吸。志朗老師詢問小玲:「在哪兒讀書?」她指著正趴在貨車輪子上寫字的弟弟,接著再問:「妳呢?」小玲便指著另外一圈大輪胎,這般的場景與回答,讓志朗老師的心抖了幾下。書桌等同餐桌,幾隻蒼蠅在餐碗附近盤旋。「這是晚餐?」小玲點頭示意。為了顧及學生家庭的自尊,家庭訪問很短暫的就結束。
回程路上志朗老師的父親揪著心,難過說著:「真誇張,都什麼時代了,這哪能住人?」志朗老師回憶家裡小時候的生活雖然窘迫,但也不至於那般悽愴。直到回到家父親開口詢問班上弱勢學生的情形,這才打破這對父子維持很久的沉思。
隔天,志朗老師的父親決定挪用退休金決定把3樓重新裝潢隔間,讓3個孩子可以在家裡讀書,並提供書桌、冷氣、床。志朗老師和他的父親負責陪讀,母親則是協助照料孩子起居。這是他們相信唯一可以為孩子做的事,17年來沒有改變。志朗老師的父親總會說:「有孩子陪我們一起讀書不是很好嗎?」就這樣一晃眼17個年頭過去了,這家人維護著孩子的幸福,因為他們堅信:「一定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哪怕是一頓飯!」
從此,家暴、單親、弱勢的孩子他們都張開手臂歡迎他們來家裡。
今年,學校舉辦的父母恩洗腳大會,班上的孩子搶著幫志朗老師洗腳,把他當成自己父親,他流下的盡是滿滿熱淚,他認為這是「愛」的喜悅,孩子給的遠勝過他付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