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松蒼
服務學校:國立臺灣大學
職稱:教授
擅長領域:一、解剖學與臨床醫學之整合性教學
二、神經退化疾病與疼痛之轉譯研究
最高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教育理念:鼓勵同學發揮創意,適才適性,開發同學的潛能,整合基礎醫學於臨床應用,落實全人照顧之整合醫療。
經歷:
一、 臺灣省立臺南結核病防治院、臺灣省防癆局、臺大醫院住院醫師
二、 臺大醫院主治醫師
三、 臺大醫學系副教授
四、 臺大醫學系教授兼醫學系副主任
五、 臺大醫學系教授兼醫學系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主任
榮譽事蹟:
一、 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二、 臺大醫學院優良教學獎。
三、 北美校友基金會最佳教師獎。
四、 第十一屆有庠基金會醫療技術類傑出教授獎。
五、 指導醫學生榮獲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
六、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七、 國內學術研究:青杏醫學獎,陳萬裕教授基金會,臺灣神經醫學會。
八、 國際學術研究榮譽:美國實驗神經病理學會年輕學者研究獎。
九、 受邀於國內學術會議特別演講:生物醫學聯合會年會,臺灣醫學會。
十、 受邀於國際學術會議:2012糖尿病神經病變,2014臨床神經生理學。
教育精神:
醫學系的教學對象包括醫學生、研究生與實習及住院醫師,目標是訓練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與關懷病人的醫師。
教學理念:
一、開發潛能:「創新」是研究最需要的特質與醫學進步的原動力,引導同學勇於挑戰制式教條,前瞻性的實驗。
二、理論與實務並重:整合解剖學基礎課程與臨床教學,執簡馭繁地傳達核心知識,使同學樂在學習。
三、醫術與人文並重:強化「整合照護」,導正醫學生的選科規劃,成為良醫。
教學方法:
一、結合討論與創新研究:以「主動」、「多元」學習因應,經由小組討論,腦力激盪,發展神經退化的病理診斷,以研究成果強化教學。
二、全方位的互動教學:導入多媒體與臨床案例,輔以實習,建立人體結構之「心理影像」。
三、身教潛移默化:落實醫學倫理的實踐於醫療行為,內化對「人」的關懷,影響年輕醫師的行醫態度。
教育建言:
鼓勵同學創新,經由實證醫療,結合醫療科技與人性關懷。重視以「人」為醫療主體,落實「全人醫療」。
得獎感言:
感謝委員的青睞,肯定我的信念:教學、研究與醫療源自於對同學的輔導、對未知的探索、對病友的關懷,是一種社會責任。獲獎是讓我答謝同學、老師與病友,激勵我在教學、研究與醫療的旅程中,不斷學習成長。感謝臺大醫療團隊,當年肝癌破裂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以精湛醫術讓我重生。我體認對教學、研究與病友的重大責任:把研究成果轉譯為對大眾健康有助益的診療,在變動的醫療環境中,關懷病人,落實「全人醫療」的理念,潛移默化年輕醫師。
教學是持續的學習過程,醫學系每一堂課都像一場演奏會,即使是已經教了好幾年的課,都把它當作第一次的演出,戒慎恐懼。同學是最好的「教學導師」:每份課後意見代表著同學的熱忱與需求:嚴格的批評,讓我省思與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同學的鼓勵與肯定,是激勵我持續改進教學的動力:「老師的解剖課上的好棒,不但清晰易懂,更讓人欣賞人體之妙!」「超難的大體解剖在老師的精闢講解下,都變得清晰易懂,而且老師超猛的不論再怎麼忙,教起學生永遠超有活力、精神」,感謝同學陪我在教學之路成長。神經退化,是高難度的挑戰。感謝研究生,發揮創意,挑戰制式的理論框架,發展診斷神經末梢退化的方法,經過十幾年的寂寞耕耘,這一病理診斷已經廣為國際醫學界所採用,使臺灣在這一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研究是我對病友的承諾:每一份病理檢體,代表了病友的苦難,以及對我的託付與信賴,除了期許要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治療的基礎,也同時讓年輕醫師在面對神經退化疾病的醫療極限,瞭解安寧照護,撫慰病友,就如一位家屬在病友過世後來信:「雖無特效藥可以醫治,但您那溫暖真誠的心,常讓先夫心情愉快許多。」我以作為一位鼓勵同學創新,關懷病人,熱愛教學的老師自我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