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義
學歷: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畢業
經歷:一、屏東縣彭厝、載興、新圍、九如及里港國民小學校長
二、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民小學百年校慶籌備委員及
紀念專輯編輯委員
三、屏東縣里港鄉塔樓國民小學獨立籌備委員
四、《塔樓村誌》總編輯、《里港鄉志》編輯委員
原服務學校: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民小學
推薦單位: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民小學
簡介:
楊明義校長生於里港塔樓村,民國30年從臺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彭厝、載興、新圍、九如及里港國小等學校校長,於76年7月退休。
88年適逢里港國小舉辦百年校慶,楊校長受邀擔任校慶籌備委員及百年紀念專輯編輯委員,他將里港國小歷年人事與校史資料完整蒐錄,再經訪查、比對、彙整等,順利完成校慶與專輯之出刊。
本縣塔樓村原本僅有一間里港國小塔樓分校,他乃挺身而出協助奔走,終於在民國89年促成塔樓國小獨立設校。楊校長接著想為村里之變遷與未來展望留下紀錄,乃著手編寫村誌,完成《塔樓村誌》之編輯。92年再擔任《里港鄉志》編輯委員,完成「教育篇」之編撰,傳述里港鄉百年來中小學教育之發展。
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營造,塔樓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委託其擔任社區教師,教授在地歷史課程,免費教老人們學日語、擔任社區志工至今,對當地社區教育貢獻良多。
楊校長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就像日本教師「芝山巖」事件中為教育犧牲奉獻的精神一樣,他對自己今生有機會透過教育服務社會人群,進而發揮生命的價值,感到滿足而無憾!
事蹟:
一、民國88年,擔任里港國小百年校慶籌備委員及紀念專輯編輯委員,協助百年校慶籌備及校史整理。
二、民國89年,塔樓國小完成獨立設校,從中奔走,不遺餘力。
三、民國90年,擔任《塔樓村誌》總編輯,傳承鄉土教育,論述塔樓村之發展與展望。
四、民國92年,擔任《里港鄉志》編輯委員,完成教育篇之編撰,傳述里港鄉百年來中小學教育之發展。
五、民國96年,塔樓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免費教授日語、擔任社區志工至今。
六、民國102年,協助高樹國小編輯《百年校慶特刊》人事資料,完整記錄該校百年來歷年教職員工名錄。
感言:
感謝李秉穆校長及楊秋南校長的推薦,讓我在95歲獲得教育奉獻獎的榮譽。
我出生在日治時代,日治昭和4年入學,就讀里港公學校6年,高等學校2年,之後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我的父親不識字,因此認為讀書受教育很重要,他重視子女的受教權,感謝父親的栽培,我們6個兄弟有3個校長,2個醫生,在不同領域貢獻自己的才能。
在日本殖民時代,接受日本教育,而後投入國小教育46年又4個月,早期在教育資源不普及的年代,家長因經濟條件不好,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因而犧牲孩子的教育,我總是鍥而不捨的遊說家長,不要剝奪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我一生的志業都在追求人人皆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在我的辦學經驗中,我認為國小教育是一個人的人格養成,非常重要的階段,有好的品格、正確的態度、健康的身體,比成績的好壞來的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學期間,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禮儀、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品德教育與正確的學習態度,鼓勵孩子不斷挑戰自己,期待自己一次比一次更進步,每個過程都能有新的領悟更加成長,要孩子們絕對不要輕易放棄學習。
在95年的人生歲月中,見證了臺灣的進步與改變,也看到了教育的亂象,在一味追求分數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習的本質,只在意孩子成績的表現。教育是百年大業,不該因政治而有所干預。多元的現今社會,讓孩子可以從學習的過程,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方向,肯定自己朝目標前進,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工作。
教學的方式日新月異,但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堅持不懈怠,是每個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是我一生對教育追求的信念,期待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真正落實,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