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葉淑卿 提供鷹架,用愛支持與鼓勵~ 一段陪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歷程 淑卿擔任資源班老師時,小元讀三年級。羞怯與過度防衛的小元,無論老師如何引導,都沒有反應;靠近他,他向旁挪動;指導他,要說明很多次才會動手操作。後來,發現他雙手大拇指上的溝痕,淑卿老師捧著小元的雙手,詢問他傷害自己的原因,說明老師心疼的感覺,並與他約定愛護自己的方式。 小元在家裡或在安親班裡,有時說話太大聲、很吵,還需制止他,但他在校時不回答老師的問題,也不跟同學說話。小元常因不安而無法專心,焦慮造成他動作慢:走路、排隊、寫功課慢,老師或同學催促他,又讓他更緊張。 為了輔導小元,淑卿老師嘗試許多減敏感、降低焦慮、誘導小元說話的策略:透過小團體活動,刺激小元與同學互動;到小元家拜訪,希望在他熟悉的環境下與他交談;請家長拍攝小元在家中說話的情況,在教室中播放,讓同學們知道他也可以自然的說話;打電話給小元,少了面對面的壓力,輕鬆的說些笑話、聊天,促使小元能開口說話…… 小元參加小團體活動時,只願意透過寫字、筆談,回應老師;淑卿老師家訪時,他以笑容歡迎老師,卻緊閉雙口;看著在影片裡說著話的自己,有點靦腆卻依舊沉默;打電話給他時,他一開始只聽不答,過了一個學期,偶而能以氣音回答,大約一年後,小元終於能以正常說話但音量極小的方式,與淑卿老師交談。 小元讀高年級時,淑卿老師主動與級任老師討論輔導策略,小元與同學間有了較多互動,也較能參與班級活動。 畢業後,淑卿老師有時仍打電話給小元。媽媽說,小元會主動打電話詢問同學問題;家裡電話響了,也能夠主動接電話、幫忙記錄重要的事情。她一再感謝淑卿老師的指導,讓小元有所改變與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