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櫻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
經歷: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二、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三、臺灣若水文學學會理事長
四、臺灣兒童文學學會理事
五、雲林縣崁頭厝社區報主編
原服務學校: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推薦單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簡介:
吳麗櫻女士筆名吳櫻,曾在雲林地區、彰化地區學校服務,曾任臺中教育大學實驗國民小學校長、國小國語課本翰林版總編輯、《臺灣現代詩》雜誌發行人及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她喜愛文字,散文、小說、詩及兒童文學都有創作,著作有小說集《失血的太陽》、《女流》、《清涼小子》;散文集《伴著月光蟲鳴》;詩集著作《吳櫻詩集》、《牽手-愛情詩集》、《溪聲不遠-陳千武詩賞讀集》、《月光奇蹟-民俗節慶詩》;報導文學《臺中文化城》;傳記小說《信鴿-文學人生陳千武》、《金圳洋初航-走過時代幽谷,趙鏞醫生的故事》;兒童文學《童詩教室》、《怕癢的牆》等。作品多篇入選國小課本。曾獲洪健全文學獎、教育廳兒童文學類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評定學術性書刊類第1名。
退休後,她抱持「以教育貢獻社會,以文學美化人生」及「永遠的文學志工」的心情,繼續為社會服務,擔任《滿天星兒童文學雜誌》總編輯、臺灣若水文學學會理事長、聞思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義務指導講師及雲林縣崁頭厝社區報主編;並相繼在偏鄉的古坑鄉華山、永光、桂林等小學,推展兒童詩,辦理教師進修及學生兒童詩畫創作競賽,提供機會,鼓勵創作。
事蹟:
一、民國98年自學校退休後,仍擔任「臺灣詩人協會」理事長(94年1月至99年12月),繼續推動會務,出版《臺灣現代詩》雜誌,並辦理文學相關活動:
(一)民國99年詩人節以「初夏,與詩相會」為題,辦理臺中市詩人節活動,規劃與詩人有約、現代詩賞讀大闖關、詩書花展、現代詩欣賞與創作座談會等一系列活動,邀聚詩人及愛詩之大眾共聚一堂,吟詩論詩,深受好評,獲得極大的迴響。
(二)連續多年和臺中雕塑協會合作,共同策劃「詩與雕塑的對話」,在三義木雕博物館展出;和中華花藝協會合作,共同策劃詩與花藝的對話,在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展出,讓不同領域的民眾有近距離接觸文學的機會。
(三)榮獲臺灣省政府頒贈「績優詩社」鼓勵。
二、民國102-104年臺中文學館籌備期間,參與其中,擔任文學館策展文案計畫主持人,對於臺中地區文學發展脈絡、臺中市文人圈的社群活動及文學館開館設計理念,有多方的參與及理解。蔡英文總統競選期間到臺中市和藝文作家對談時,在臺中文學館特別針對臺中地方文學環境的發展與瓶頸作說明。
三、民國103年接任臺灣若水文學學會理事長,辦理活動如下:
(一)接辦已創刊近30年、臺灣目前唯一的兒童文學雜誌《滿天星兒童文學雜誌》,增加版面,擴大發行,並將雜誌贈送學校及全國各地圖書館。
(二)成立「若水小作家寫作班」,聘請作家到學校指導小朋友寫作,將結餘填補到《滿天星兒童文學雜誌》經費的不足。並陸續到雲林縣教育資源較弱的地區,如華山、永光、桂林等國小推動兒童詩教學,提供經費及師資,鼓勵學生寫作,並辦理兒童詩畫創作比賽,大量錄取得獎作品,鼓勵激發創作興趣。
(三)成立「若水讀書會」,結合會員及社會人士,在臺中西區圖書館、臺中文學館等地辦理讀書會,共讀的書包括:世界經典名著《小王子》、自閉症者生命經驗的《天使心》、臺語詩《天壽靜的春天》、《後來》等,讓書香與智慧的靈光,在平常的油米生活中流動,注入生命活力與人情關懷。
(四)著書寫作,以文字服務社區
寫作《信鴿-文學•人生•陳千武》,99年出版,於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召開新書發表會,為已故的傳記主詩人陳千武老師精彩的一生,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本書經評比榮獲臺灣文獻館學術第1名。
感言:
感謝教育部給我的鼓勵。
「教育貢獻獎」頒獎的對象,是從職場退下來的教育工作者。心情上已從職場熄燈下臺,忽然看到一盞高懸的燈亮起來,並探照過來,感覺頗為歡喜。
「教育貢獻」這個桂冠,我是不敢戴上。但從生涯規畫的角度回頭看這些年的履跡,我願意把一些經驗心得和夥伴們分享。
「退休」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階段。無論過去在工作場域中多麼努力,多麼發光發熱,都必須「鞠躬下臺」,換人上臺演出,那臺下如何呢?習慣那樣的生活節奏,那樣繁複的社會連結,一離開工作場域,套一句曾為機關首長的朋友所言:「什麼都不是。」家中長輩從公教機關退休,終日沒事,常為小事爭吵,讓我在面臨退休時,會加以思考和警惕。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這些「大哉問」,我們常對兒女或學生們訴說,但較少對退休「老輩」談論。但是,以週遭長輩的「老人生活」來檢視自己未來生命,從退休到生命畫上休止符,至少還有漫長的30年可以「活」,而且必須「好好的活」。過去數十年無論職場或個人興趣專長所累積下來的「可用資源」,離開所熟悉的環境,還能用嗎?換個環境,還能做什麼?回歸家庭生活,兒女已離巢高飛,還能做什麼?過去,我一直不斷自問。
「以教育服務社會,以文學美化人生」一直以來是我對自己的期許。退休之後,延續過去一些熟悉的工作方式,以社會「永遠的志工」鼓勵自己。這些年歷經一些人、事、物,不僅一邊成就他人,也一邊修練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