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元石
學歷: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
經歷:一、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
二、臺南市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三、奇美博物館館長
四、臺灣藏書票協會理事長
五、臺灣南美會理事長
原服務學校: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
推薦單位:國立臺南大學
簡介:
潘元石先生於民國44年臺南師範藝術師範科畢業,51年參加考試院舉行高等檢定考試及格,66年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曾經於44-70年擔任臺南啟聰學校美術教師、70-75年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75-79年臺南市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79年財團法人臺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及奇美博物館館長、89年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並擔任該協會理事長、98-99年臺灣南美會理事長,105年12月從奇美博物館退休。
得獎紀錄:民國55年當選全省特殊教育貢獻優良教師;58年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65年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繪畫教育金爵獎;67年榮獲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學術著作獎及中國文藝學會文藝獎章;68年榮獲臺灣愛護殘障有功人員獎、臺灣省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及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優良事蹟獎;71年教育部頒發社會教育有功獎章、列入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榮獲教育部全國社教有功獎章;72年列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76年列入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概覽時人錄;78年榮獲臺南師院第2屆傑出校友;91年獲頒國立臺南大學特殊貢獻獎;105年獲頒第5屆臺南市文化獎。
事蹟:
一、民國75年擔任臺南市文獻委員,對於臺南市文化、藝術投入諸多心力,曾參與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籌備工作、安平古堡「明鄭荷蘭時期兵器陳列室」規劃、安平文化中心「安平文物館」籌備,以及規畫安平港區「林默娘公園」藝術籌設工作,對地方文化史蹟之保存貢獻良多。
二、民國79年受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所託,開始籌設奇美博物館,以過人毅力和完整的計畫內容,獲得許創辦人的信賴,全力支援。奇美博物館於81年在奇美仁德廠區成立,贏得國內外人士一致讚揚,博物館當時採用免費參觀方式,提供民眾拓展文化視野的機會,落實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的功能。有鑑於奇美博物館在仁德廠區內展示空間的不足,他開始規劃與籌備在臺南縣都會公園內的博物館興建,與之後贈與政府之相關工作。新館於104年1月開館迄今已成為國內私人博物館最受歡迎的館舍之ㄧ。同時為鼓勵年輕人從事藝術創作工作,尤其能在學校畢業後繼續保持創作的熱忱,他在奇美文化基金會內規劃並設置藝術人才獎助金,獲獎者每年給予獎助金36萬元,迄今已有近200位年輕藝術工作者獲得獎助,對藝術人才之培育,功不可沒,令人感佩。
三、熱愛藝術創作,專長水印木刻,不僅自身長期不間斷地進行版畫創作,同時積極推廣臺灣兒童版畫教育,迄今60年。師從西川滿、賴建銘,於民國79年開始學習藏書票的學識與製作,其藏書票作品曾參加俄羅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捷克、立陶宛、義大利、法國、波蘭、比利時、拉脫維亞、美國波斯頓、中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展覽,並獲多項國際獎賞。91年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並爭取獲得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會員國,從83年起率領臺灣藏書票藝術家組團,參加維也納、瑞士、中國北京及土耳其國際會議,極力從事藏書票文化藝術交流工作,獲得國外人士對臺灣藏書票之水準有高度肯定。著有《藏書票概論》乙書,專論臺灣藏書票史,為臺灣最早藏書票專書。他長期的經營與規劃,與日本藏書票界維持良好關係,並於99年邀請11位日本藏書票界重量級藝術家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書本上的珍珠-臺日藏書票特展」,展覽期間積極遊說相關捐贈事宜,日本收藏家共630件珍貴藏書票珍品在展覽結束後,全數捐贈給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國立臺灣文學館因此成為臺灣收藏藏書票數量最多、收藏資料最豐富的官方單位,對臺灣未來相關研究影響深遠。
感言:
當我得知獲頒教育部的「教育奉獻獎」時,甚感興奮與榮幸。約60年前,剛從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分發到臺南啟聰學校任職,在這段與聾啞學生相處的生涯中,是我人生中倍感酸甜苦辣的時光,不論是來自社會上的壓力或歧視,還是來自教學本身的挫折,我仍熱愛這份深具使命感的工作。這群聽障學生是我今生最難忘的,再加上在瑞復益智中心擔任10年智能障礙兒童的美術志工教師經驗,得以集結成《特殊兒童美術教育》一書,都要感謝這群孩子們。
從啟聰學校退休後,仍繼續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因此到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分館工作後,轉至臺南市文化基金會任職,之後有幸到奇美文化基金會工作,進行奇美博物館的籌備工作。每當從仁德都會公園正面看著白色聳立的奇美博物館,由衷感謝奇美許董事長能給我這個機會,成就我的理想。
近20年來,我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積極地推廣藏書票藝術,成立臺灣藏書票協會,以「臺灣」名義爭取加入國際藏書票組織的會員國,讓臺灣藏書票家的創作能被國際收藏家看見,並積極與日本書票協會進行交流,希望日本收藏家能對臺灣文學館進行捐贈,讓臺南成為臺灣研究藏書票重鎮。轉眼間我已邁入81歲,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尚未完成。這輩子都為文化教育盡心盡力,今天獲得這個獎項是我的榮幸,在此深深感謝所有給我機會與協助的人,期盼有更多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接棒進行文化推廣,成就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