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豊城
學歷: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經歷:一、臺南市永康區大橋國民小學校長
二、臺南市仁德區德南國民小學校長
三、臺南市東山區青山國民小學校長
四、臺南市南化區瑞峰國民小學校長
原服務學校:臺南市永康區大橋國民小學
推薦單位:臺南市龍崎區龍崎國民小學

簡介:
陳豊城先生是臺南市龍崎區牛埔里子弟,從小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培育出堅忍的毅力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因家境清寒投身教育,從事教職,兄弟二人奮發向上,皆在臺南擔任校長,鄉里中傳為美談。擔任教師與主任資歷共27年,榮任瑞峰國小校長,後來調任青山國小、德南國小、大橋國小校長直到退休。
任教職期間重視全人的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獨特性及唯一性,依其興趣能力、性向,因材施教,使學生適性發展,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重視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智慧財產,讓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表現專業自主,發揮教育大愛精神。同時尊重家長的教育選擇權,校務發展公開化,積極邀請家長參與,使社區家長認同學校、信任學校。堅持要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尊嚴教學及家長信任參與,創造出三贏卓越的教育。
自退休後積極擔任各項志工,在大橋國小擔任導護志工、在百世教育基金會擔任故事志工、在龍崎國小龍船分校擔任閱讀志工、環境教育志工與輔導志工,更在社區中擔任社區志工與龍船教師聯誼會會長,龍崎區公所調解委員,積極服務學校並回饋鄉里。

事蹟:
自退休後積極擔任志工,服務校園、社區,說明如下:
一、大橋國小校園安全導護志工:
退休後,即在大橋國小擔任校園安全導護志工,不論風雨巡視維護校園安全。
二、龍崎國小龍船分校輔導志工:
飲水思源回到龍崎,擔任母校龍崎國小龍船分校學生輔導志工,鼓勵學生向上向善,同時與友人出錢出力提供經濟弱勢的牛埔子弟經濟援助,讓他們無後顧之憂能專心向學,媒體報導原本能就讀一中後來在新豐高中就讀的陳同學就是受他的鼓勵與幫助而專心向學。
三、龍崎國小龍船分校環境志工:
每到服務日就到學校開始整理環境,讓整個龍船的環境美輪美奐,割草、打掃落葉與修剪花木,提供龍船分校的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四、百世教育基金會推動閱讀故事志工,化身「大樹爺爺」到龍船分校說故事:
義不容辭加入經典故事志工,化身「大樹爺爺」到龍船分校為孩子們講故事,龍船分校的每個小朋友都認識「大樹爺爺」,在說故事之餘給孩子們鼓勵,以經典故事提醒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五、臺南市龍崎區龍興社區發展協會導覽志工、樂齡教室講師:
因住在牛埔,也想為社區發展盡一份心力,在社區發展協會中擔任導覽志工,也關心故鄉的環境維護,提供有利社區的意見,積極參與社區志工,為龍崎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六、龍崎國小「竹屋話龍崎」傳承講師:
因為是龍崎校友,他的努力過程值得龍崎的學生學習,龍崎國小的願景是創造每天的成功,他向學生們講述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仍能奮發向上,創造成功。提供成功的經驗促成學生的楷模學習,發揮龍崎在地的精神。
七、召集成立臺南市新豐區、新化區退休校長聯誼會並擔任總幹事及會長:
於101年召集成立臺南市新豐區、新化區退休小學校長聯誼會;101-102年擔任聯誼會總幹事,服務退休同仁進行退休生活規劃,105年接任聯誼會會長。
八、大橋國小退休聯誼會會長、龍船國小退休聯誼會會長,服務退休教師:
退休後至102年服務大橋退休同仁,103年服務龍船退休教師,規劃志工們在服務之餘,從事健走養生的活動,一起交流農作種植的經驗。
九、臺南市龍崎區第2屆調解委員會委員,於104年6月1日擔任至今。

感言:
從19歲師範學校畢業即擔任教師時起,就熱愛教育工作,直到民國99年從大橋國小退休,至今已44年。
退休2年後回鄉養老,每周三固定到母校龍崎國小龍船分校擔任志工,和昔日的夥伴一起幫忙整理校園、修剪樹木草皮及打掃落葉等。工作之餘回憶往事,分享昔日樂趣,中午和學生們共進午餐,和樂融融。後來加入百世文教基金會的說故事團隊,化身「大樹爺爺」,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百世經典故事取材自論語,輔以古代或現代故事,讓小朋友從真實故事中,瞭解孔孟先儒的思想,潛移默化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加入社區龍崎永續講師團,每週幫老人上課,和他們聊天,有的已高齡8、90歲,但他們樂觀風趣、生活經驗豐富和健康各有所長,在相處中習得養生之道。最近開辦老人識字班,教他們認字、寫字更是樂趣無窮。老人家們幼年失學,學習慾望高,對於回家功課,毫不馬虎,一筆一畫寫得工整,他們說「鉛筆比鋤頭重」,但卻學得起勁。
自幼家貧,父親克服萬難,讓我升學,所以深深體會貧寒家庭孩子的困境。鄰居中有1位上進的青少年,國中小成績都名列前茅,父母以打零工維生,收入有限,空閒時就喝酒、賭博,不顧孩子的課業,升上高中時,因學費無著落,我主動找人協助他的學費及每月零用錢。今年他考上高師大數學系,幾位熱心人士仍願意持續資助他,讓他可以順利完成學業。
常想自己不知還有幾年可活,人生要活得有意義,所以我會盡己所能的付出,直到年老力衰。感謝教育部設置教育奉獻獎,鼓勵離開工作崗位後,仍願意付出愛心,致力於教育工作者。今年獲此殊榮,倍感鼓舞,有生之年仍會為教育工作奉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