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筠

1.孩子進入樂團,除了音樂的學習,總看到曉筠老師在課堂之前、演出活動中忙進忙出。升上高年級後,孩子將眼睛所見、心所感受的情感轉諸於樂團,為樂團付出視為當然。到了畢業音樂會時,老師不用再進行指導,孩子主動結合家長進行分組與合作。設計組:負責海報邀卡設計;媒體組:負責拍攝、剪輯音樂會影片;場務組:負責音樂會接待、主持、與後場場務…等等。曉筠老師在大豐管弦給孩子們的學習不只有技能,還有組織學習力之創新能力的體現。

2.從2018年臺東交流開始,自北京、日本,一直到澳洲布里斯本國際藝術節,這屆孩子不僅站上一個個的舞臺為校爭光,為臺灣爭光,更為自己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回憶和價值。雖然因為疫情在畢業這一年取消了北海道交流,但是大家在曉筠老師帶領下討論出用微電影的方式,記錄下在校園和樂團的身影。在2020年南投偏鄉音樂交流時,小朋友們犧牲晚間休息時間,秘密結合家長們於飯店房間內錄製感謝影片並利用假日剪輯。在感恩謝師宴中播放時,一部部真情感恩告白的影片,令人萬分感動!所有奉獻和付出都化為值得!

3.「國小樂團是我最初接觸音樂的地方,歷經了表演與比賽的洗禮,讓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憑這股熱情,我選擇有樂團的國中就讀,原來生活中,樂團給了那麼多不經意的美好!樂團教室內不只有樂器、譜架和椅子,更多是歡笑、淚水和青春,我能從這裡汲取能量和維持現在的勇氣,它不只是個樂團,而是我堆放心情和情緒的雜物間」一篇在國中校園發表的優秀文章,經轉交分享到曉筠老師手上,讓她理解了,原來努力經營樂團能帶給孩子的影響,也許不是體現在現今此時,而是在未來突然的呈現。讓人在情緒低落時,就想起音樂能給人滿滿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