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青

第一次和小畯見面是在學習扶助班,那時他剛升上五年級,個子不高十分瘦弱;上課常遲到也常趴著打瞌睡。與導師和祖母了解原因才知道,小畯的爸爸在臺中工作不常回來;而媽媽遺棄了他造成很大傷害。平日祖母需要照顧弱智的叔叔,沒能力看顧他,於是他在家常熬夜玩手機,功課都擺在一旁沒寫。李老師聽了很心疼,這是一個心靈多孤單的孩子,比起考試成績,小畯更需要真心關懷。

於是李老師利用早自修時間教他寫作業、用因材網輔助他學習,陪他聊聊天。學習扶助上課時,放慢速度,用提問、倆倆討論、輪流分享方式,鼓勵小畯參與學習,並藉由問答了解他是否真的理解,隨時給予提示引導。李老師告訴他:「老師很高興可以跟你一起學習,在這個學校,你對老師而言就是最特別的。關於你的任何事情和你的心情老師都關心,所以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老師。」

溫暖的班級氛圍給小畯很大的安全感,雖然他還是常寫錯字,但不再害怕,反而會趕快和同學核對,檢查哪裡寫錯;他回答不出問題時,不再脹紅了臉,反而趕快翻開課本找線索,因為他知道老師會多給他時間回答,回答不出來也會給他提示。他不再遲到或趴著睡覺,學習扶助班上課時總能看到他神采奕奕的眼神。

108學年度的成長測驗,小畯考了72分,雖然差了4分通過,但他進步了足足有32分;六年級的第一學期,小畯又來到李老師的學習扶助班,在持續的陪伴鼓勵下,小畯和其他九位同學一起通過成長測驗。成績出爐那天,老師辦了慶功宴,慶祝他們很努力地超越了自己。

除了提供多元的聽說讀寫活動與具體的指導策略,師生的情感連結以及正向的學習環境也是小畯進步的重要因素,李老師很高興能與小畯結緣,成為在他生命中給予支持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