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恩
如果有一位學生,像是作家傑夫‧肯尼撰寫《葛瑞的冏日記》中的葛瑞,腦袋總裝著無數點子,卻實際上每個點子都不著邊際,還伴隨情緒性問題,身為老師的你會怎麼做?2005年的新學期,張國恩老師的班上來了一位外表天真浪漫的學生,但實際上,因為父親常住海外與家庭經濟的關係,過早領略人生的陰暗面,造就他憂鬱內向的性格。他像尼采一樣喜歡躲在角落裡,尋找自我的快樂。張老師漸漸發現這個學生有學習障礙的問題、遺忘的問題,原來這位學生罹患一種腦部海馬迴萎縮的疾病,造成他經常出現短期記憶障礙,這樣的病影響他的記憶、判斷、情緒。面對這樣的學生,選擇迴避是一個選項。但童年在漁村長大的張老師,知道這孩子恐將因為眼前的失敗而沉入大海,決定要靠著手邊的魚網,把這個可能會溺斃的孩子打撈上岸。他決定約這個學生長談,那一晚,這個學生終於啟齒把他的問題一一說出,張國恩當場伸出雙手,決定幫助這孩子一輩子。首先給予他更大的支持與包容,在那個手機尚未普及的時代,尊重他,並陪著他進行感知科技的研究,教導他如何以筆記與創新記憶法,解決短期記憶障礙的問題。不僅陪他拿到碩士學位,還鼓勵他攻讀博士。在他讀博士的這十年中,張國恩老師還身兼家長,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無論爭取工讀機會、提供獎學金,事事親力親為。張國恩老師甚至鼓勵這個孩子出國進行短期進修,也給予支助,完全視如己出,以10年的光陰陪伴他取得博士學位。看著這位學生如今事業有成,張國恩充滿感觸的表示,教育的哲學,就是給每一個人希望,幫助每一個人成長,無論過去還是未來,有教無類的他,都會秉持這樣的信念持續在教育界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