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宥妤
服務學校:彰化縣彰化市南郭國民小學
職稱:特教教師
擅長領域:一、雙重特殊需求學生教學輔導
二、設計思考融入跨領域素養課程
最高學歷: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教育理念:以創新思維和溫暖同理的態度,展現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立足在地汲取能量,勇敢堅定的行動實踐和世界共好。

經歷:
109學年度彰化縣特殊教育輔導團
苗栗縣110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資賦優異類)評鑑委員
入選2017年親子天下創新教育100選
2017年、2019年連兩屆入選未來教育臺灣100
2020-2021年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

榮譽事蹟:
獲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與連兩屆未來教育臺灣100肯定。
帶領學生進行公民行動實踐社會參與,在地共好行動方案獲肯定。
搭建學生多元展能舞臺,身障生、雙重特殊需求學生適性揚才。
串連各級學校、公私部門、青年團體等資源,跨域守護地方文資。
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前往澳門、韓國交流,以世界為教室。
培養資優學生學術涵養,數理與人文並重,參賽獲佳績。
研發課程與教學模組,參與各項教學設計競賽獲佳績。
特教專業知能精進並貢獻所長,學術研討交流與實務工作兼行。
各類型講座分享,用專業對話說出教育影響力。
媒體專題採訪,翻轉教室師生故事流傳。

教育精神:
對於從事教職有許多的熱忱與堅定的意志。培養學生以換位思考的同理心感知生活周遭人事物發現問題,經由創造思考所激發的想像力擬定解決問題之方案,並依據在真實生活中的可行性選定方案、發揮行動力,實際解決問題,縫補現實與紙本知識的落差,更積極的運用自身經驗,分享實踐歷程的故事,以影響力感染他人共同有感、共同行動。引導學生找到有興趣的議題,發想可創作的元素,透過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概念,重新定義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改造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想讓孩子們感受到即使只是小小的念頭,每個人付出一點點的關懷,也能匯聚成暖流。如果說資優生是一群會讀書的孩子,想提早帶領孩子從人生這部書學會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叫「利他關懷」。因為,當孩子停下追尋分數的目光,成績單上的滿分、優等已不再是他唯一關注的焦點,並且,歷程中孩子會明白付出多少的溫度,就能得到多少力量,期待孩子們用更多的改變行動,解決真實世界所發生的問題,以絕佳的行動力、跨領域的整合力,和世界合作,讓「卓越」透過「共好」來實踐,展開「關懷」的雙翼飛揚。

得獎感言:
小時候,同學們在作文題目「我的志願」上有各種發揮與想望,而我一路以來,毫無懸念始終是「成為一名老師」,嚴格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深遠的生命意義,只因出生於9月28日教師節,總認為當此天命,以此為職志,我就是一個拿到「老師」這樣人生劇本的人吧!然而,當師範院校公費名額幾近取消,自費生為主流的時局來到,我也在教師甄試試煉場裡載浮載沉了好幾輪迴;所幸,最終還是遵循了孔子「三十而立」的意志,在三十歲前終於考上正式教師。不過,正因為機會如此得來不易,我珍惜每一刻教學的時光,感念每一個能陪伴學生成長的機緣。
大學與碩士研讀了特殊教育,都是以身心障礙類為主修,然而自初任教師所任教的班級一直都是資優班,「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當是為人師表一大樂事,不想,這番峰迴路轉,卻是上天指派的另一項作業,每日面對這一群天賦異稟的孩子,苦思著我到底能給他們什麼?什麼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翻遍各種教育理論專書,仔細回想在成長過程中,教育專業養成階段培養的知能,即便盡付所學所長,始終無法填滿心底那不時擴大的知識荒,於是,決定再到博士班持續精進,也練就了坦然接受各種新挑戰的態度,盼自己能與時俱進,更是一種和孩子們同在,體現當代浪潮的領悟。
滿懷著感恩卻又不安的心情,竟然就這麼進到了這至高無上的殿堂,想起一路上幾位恩師的提點,諸多貴人、神人的觀照,搭檔同業的相挺,以及用最純粹的生命經驗教導我的可愛孩子們,當然,還有孩子們身後牽引的那一顆顆關愛的父母心,我是如此幸運,享受這些恩典!
走在教育這條路,前輩先進堅定溫暖的引領著,夥伴至親一路相隨支持,幼苗新希望等待勃發茁壯,我,繼續,大無畏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