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恩
服務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職稱:資訊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擅長領域:一、數位學習
二、科技輔助語文學習
最高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教育理念:教育要創造機會,讓更多人接受啟蒙,貴在啟發與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而得以自我實現。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臺灣綠色大學聯盟理事長
臺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理事長
臺灣新媒體科技與教育協會理事長
臺灣師範大學新創控股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校派董事
榮譽事蹟:
深耕資訊教育研究,獲得3次科技部傑出獎及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擔任臺師大主管20餘年,推動校務創新,成就學校特色。
擔任臺師大校長8年,爭取5年500億計畫,引領學校精進。
主持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協助我國中小學接軌國際。
擔任科教發展白皮書撰述召集人,協助擘劃國家科教研發方向。
推動臺師大臺大臺科大共組臺灣大學系統,開創大學合作楷模。
教研表現傑出,獲臺師大「特殊優秀人才」及「講座教授」。
創立綠色大學聯盟、數位學習與內容協會、新媒體科技教育協會。
榮獲臺灣科技大學及臺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
榮獲亞洲知識管理學院及加拿大工商管理學院榮譽會士。
教育精神:
一、投身教育30餘載,始終秉持教育理論中所強調的教育是一個具有意義的學習,為了使更多學生可以在大學裡獲得啟蒙,20年前已奠定翻轉教育的思維,心中始終認為沒有不能教的學生,而是沒有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二、翻轉教學理念核心思維可歸納為:
(一)以學生為中心之能力本位課程架構與教學設計。
(二)強調生涯輔導與職能探索之適性發展。
(三)配合未來趨勢與產業發展需求之跨領域整合。
(四)未來教師角色改變後之學習鷹架扮演。
(五)科技帶來之創新教學模式。
三、大學教師必須兼顧教學與研究,從學術研究改變教學模式,才能傳遞更正確知識。深信無論是課堂內外,鼓勵學生深度反思可讓真理愈辯愈明。因此在指導研究生過程中,常會創造學生深度反思的機會,讓學生能自行找出問題、自我觀察與探究、歸納假設與尋求證據等,而這一切的基礎皆建立在大量論文的閱讀上,因此會協助學生找出論文重點,做好簡報與撰寫研究計畫等。然而在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挫折,而這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此時會鼓勵學生面對挫折,走出逆境,從失敗中學習而找到轉機。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所遭遇的問題已和以往的環境不同,老師本身也要自我成長,隨時充實自己方能協助學生。
得獎感言:
1960年代,那是臺灣國民教育走入里程碑的年代,我這一個在基隆小漁村長大的慢熟孩子,還搞不清楚學習的意義,甚至連注音符號都唸不好情況下,就懵懵懂懂地進入國中。回首那時的學習過程,一路跌跌撞撞,放牛班的日子,可說是人生中兵荒馬亂的一段插曲,3個365天卻連高中的定義都搞不清楚的我,如今能站在這裡領受評審委員給予我在教育工作上的肯定,內心百感交集,生命的奧秘似乎早已命定。
以一個曾經進入國四班的學生,到一位專科生,再唸完博士,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授,乃至這個學術殿堂的校長,誠如我上述所言,生命確實有奧秘之處。我更明白生命的奧秘源自穿鑿其中的人情冷暖,而更重要的就是親情之外的師生關係。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一位小學只念一年的姑娘,就鼓起勇氣教導我注音符號,那時我就能清楚感受到慈母的關愛。雖然國中、小老師們持續給我關心,但可惜的是我這慢熟的學生還沒真正成長,落在放牛班中過著瞎子吃水餃,面對考卷總是心裡有數的日子。直到畢業後在家人鼓勵下,決定到臺北重考,我才真正明白學習的技巧與環境氛圍的差異。
回首50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也許那段歷程才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起點。而那段日子裡堆疊的經驗,亦成為我在教育路上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幫助孩子開啟智慧,給予孩子豐富的資源,陪伴他們找對方向,最後默默給予真心的支持與鼓勵。在教育界常聽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教育才是打開眼界,開啟光明的鑰匙。
今日我何其有幸能獲得這份冠冕,教育工作者最高的榮耀,此刻我內心激動不已,願這份喜樂、榮耀能與各位分享,並成為我持續在教育界奉獻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