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彩金

學歷:東吳大學中文系學士

經歷:一、屏東縣立高樹國民中學教師       
二、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教師
三、《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十四篇十五冊叢書總編輯
四、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總幹事
五、六堆詞彙庫建置與《六堆詞典》編輯出版計畫主持人

原服務學校:國立屏東高級中學

推薦單位: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簡介:

曾彩金老師是一位資深客家文化工作者,在六堆語言、文史與公共事務上耕耘已有數十年。大學畢業後返鄉於高樹國中任教,課餘參與文化建鄉運動,創辦全縣第一座鄉鎮圖書館、全國第一座鄉鎮兒童圖書館、編輯〈高樹半月刊〉與〈高樹鄉志〉、成立鄉救國團。後來到屏東高中任教,由於有豐富的田調經驗與六堆11鄉鎮人際關係網絡,85年被推舉擔任《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歷史變遷之研究》總編輯,於五年期間完成14篇15冊六堆研究入門叢書。91年創立「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擔任總幹事至110年,任內主辦十多種訓練營隊培育文史人才、主持十多項研究計畫、出版六堆相關書籍17種與DVD,推廣六堆語言文化到全臺客家鄉鎮。主編〈六堆雜誌〉三年深獲訂戶肯定。「六堆忠義祠」總幹事四年任內,建立制度,喚起民眾的認同,打響全國知名度。99至109年主持〈六堆詞彙庫〉建置計畫,接續編輯《六堆詞典》上下冊附語音光碟,六堆人盼望了幾十年終於有一部屬於自己的詞典問世,這是六堆歷史大事。這位六堆全職文化義工雖然已將總幹事交棒年輕人,然至今每天仍到長治鄉六堆學會協助。曾老師努力播下的文化種子,已在六堆發芽茁壯,這是他最欣慰的事。

事蹟:

一、曾老師有文史專業又勤跑田野,在六堆11鄉鎮有豐沛的人際網絡。85年六堆長老發起重修《六堆客家鄉土誌》被推舉為總編輯。退休前即利用課餘主持編輯之作,帶領200多人歷經五年,於90年11月完成《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14篇15冊叢書,提供各界參考引用,被譽為六堆文化盛事。


二、「宗聖公祠」為臺灣五大宗祠之一座落於屏東市。長年風雨摧殘,乏人管理任人佔住髒亂不堪。89年以曾老師辦公室為據點發起搶救,運用長久與宗親的感情組成「宗聖公祠古蹟促進會」,經過大家努力91年縣政府列入古蹟保存,達成文化界的期盼。


三、91年溫興春等校長發起成立「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任總幹事,積極培養客語與文史人才為六堆所用。承辦縣政府兩梯次「客家母語種子教師」研習及「客語教師認證」、「客語教師初階」講師;高雄市「客語教師研習」、「客語基礎學習」講座、高雄市國小補助教材《歡喜學客語》四冊編輯。培育許多客語與母語師資,推展客語不遺餘力。研究學會也編印了17種六堆相關書籍,建立六堆品牌。


四、93年受「六堆文教基金會」發行人之託,主編《六堆雜誌》。曾老師帶領編輯群大刀闊斧改變編輯方針,增加可讀性,一新讀者耳目爭取許多新訂戶,延續雜誌新生命。


五、93年「六堆忠義祠管理委員會」在各界期盼改革聲浪中,被聘為總幹事。接手沉寂已久的六堆精神堡壘,打破被渲染為陰廟的謠諑。曾老師首先建立制度聘請幹部、義工,培訓典儀人員。拜訪機關、學校與社團,春秋兩祭設計結合忠義文化與客家元素活動。眾人同心之下「六堆忠義祠」再度成為六堆信仰中心。


六、102年高樹國小百年校慶,擔任百年校慶籌備會總幹事與特刊總編輯。101年起每星期回高樹搜集資料、拜訪師長與校友、舉辦校友感恩活動等,北上募款作為校慶與校務發展基金。他全心投入圓滿達成任務,贏得校友尊敬與感謝。


七、99年有心人士憂心六堆腔將會消失,獲客委會補助,曾老師帶領六堆11鄉鎮15位編輯委員四年內完成《六堆詞彙庫》建置。大家期盼既有基礎語料可以編成使用方便的詞典,不料當時客委會不支持。賢達只好發起「六堆腔救援行動」展開募捐。曾老師一面募款一面主持編務,在團隊努力下編成《六堆詞典》上下冊附DVD,前後花了十年功夫為六堆文化史大事。這部詞典對於客語推廣教育者,如客家系所師生、客語教師、母語支援教師與電視、電臺播音員作為必備工作書。

得獎感言:

我是一個高中老師,在國中任教時即投入客家文史工作。至今已有幾十年光陰,最喜歡被人稱為文史工作者。經過多年努力,帶領「六堆文化研究學會」點點滴滴的累積,成果已內化為六堆的認同,這是團隊最有意義的收穫。這次獲得評審的肯定,相信可以激勵許多長期在地方默默奉獻的文史工作者與文史社團。

六堆是指高雄、屏東的客家人,有著共同的地緣與血緣關係。我們的祖先是最早渡海來臺的客家族群,因此我們保留許多最傳統、最悠久也最豐富的語言與文化。這些優質的文化資源今天不趕緊搶救、趕快保留,明天或許就聽不到、看不到了。所以我們成立「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經年累月從事六堆語言、文化的調查、紀錄、整理、研究與出版工作,至今已端出一定的成績,也培訓了不少客語師資、田調人才、口述歷史人才、文化活動人才及導覽解說志工。

我們的用心是要鼓勵六堆客家人,自己要能感受六堆的美好。我們仍有許多傳統的詞彙在日常對話與互相交流中使用,許多傳統的習俗、文化仍在日常行事中實踐。當然我們也希望和其他族群交流互動,學習人家的優點才能讓六堆不斷成長、壯大。常常勉勵我們團隊的夥伴,雖然無酬的文化義工非常辛苦,但只要我們的工作有意義,對六堆有幫助,就會影響許多人,留給後人懷念。

想當初在長輩厚愛下,細肩挑起六堆語言、文化振興工作,從青澀、成熟到沉穩,尤其在初始一般人並不看好的情形下,完成長輩的交代,難得的是很多經驗是別人無法複製的。感謝一路提攜我的前輩,襄助過我的工作夥伴,這是難得的福份,讓我滿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