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瑞良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

經歷:一、教育部國教署原住民課程發展臺東中心協同主持人
二、紀守常基金會顧問、董事
三、臺東社區大學副校長
四、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原服務學校:臺東縣立蘭嶼高級中學

推薦單位:臺東縣立蘭嶼高級中學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簡介:

楊校長自108年8月1日蘭嶼高中校長退休後,仍然繼續投入臺東、蘭嶼偏鄉教育、犧牲奉獻。現在擔任臺東大學原住民東區課程發展協作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負責推動臺東國小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國中及高中職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擔任臺東社區大學副校長,協種課程審查及推動。擔任財團法人紀守常文教基金會顧問至董事,協助蘭嶼旅臺學生的課業輔導及老師教學上協助。

一群瑞士白冷會傳教士在海岸山脈俗稱後山~臺東,為這偏鄉地區原住民脫困遠離貧窮,默默辦教育。紀守常神父對蘭嶼付出,更是無人能比,讓蘭嶼人奉稱蘭嶼之父。紀神父生前理念,惟有教育才能改變蘭嶼。有幸能加入紀守常基金會一員,繼續為蘭嶼人才培育盡一點棉薄之力。這群外國傳教士全盛時期有50幾位在臺灣,目前臺灣已剩2位且年事已高,身為臺灣人也應該為偏鄉教育盡一點力,為這群遠離家鄉,飄洋過海,蘭嶼到臺灣求學孩子一點溫暖。

事蹟:

一、紀守常基金會係為傳承延續蘭嶼達悟之父紀守常神父之精神而創立的基金會,其宗旨之一為蘭嶼的人才培育,因此該會設有蘭嶼旅臺學生會,除每個月固定舉辦文化學習活動外,另設有人才培育獎學金審核委員,以及為蘭嶼旅臺就學之高中職學生免費課業輔導等服務。楊校長退休後,積極參與紀守常基金會的各項活動,從志工到顧問到受聘擔任董事,以其擔任蘭嶼中學校長的經驗,及在教育界累積的豐沛人脈,協助紀守常基金會落實相關服務。只要基金會有相關會議要召開,或有相關活動要舉辦,楊校長都樂意配合出席,提供建言。此外,他更連結相關教育資源,引介蘭嶼中學連校長、椰油國小陳校長、以及卑南國中退休的曾正潔校長及東專已卸任的陳禎祥校長,加入紀守常基金會擔任顧問,讓紀守常基金會相關服務的推動與執行,更具成效,特別是幫基金會課輔中心的運作建立制度,期初、期末召開課輔中心的顧問聯席會議,提供建言;也出席期初、期末的課輔老師會議,與課輔老師對話、分享經驗,對蘭嶼旅臺學生的學習,貢獻卓著。由於紀守常基金會是民間自發性創辦的非營利組織,經費都是勸募而來,因此,基金會所有顧問都是無給職,連會議出席都沒有車馬費補貼,但楊校長仍樂此不疲的默默付出,甚至邀請教育界同仁參與,精神可佩。


二、紀守常基金會雖然目標是為蘭嶼旅臺就學的高中職學生提供服務,但服務範圍有限。為了讓基金會與蘭嶼旅臺學生能有更直接的接觸,讓基金會的資源與蘭嶼旅臺學生間能建立更有效的連結,楊校長協助基金會與蘭嶼中學連校長熟識,為雙方建立起溝通合作平臺,讓蘭嶼中學學生受益,也讓蘭嶼到臺灣讀書的學生,得到更全面、更具成效的輔導與照顧。楊校長更促成基金會、蘭中連校長連袂到臺東各級高中職學校去訪視就讀該校的蘭嶼學生,楊校長也會陪同,除了以具體行動表達對蘭嶼旅臺學生的關注,也讓紀守常基金會的課輔及各項服務,能得到臺東相關學校的重視與迴響。

得獎感言:

首先要感謝連校長及蘭嶼高中同仁們推薦,看到大家努力為蘭嶼教育付出及奉獻,成功轉型原住民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使得文化傳承及語言復興能透過學校推動,讓族人能重視它的存在及必要性,深深感動在心頭。另一項人才培育的重點就是紀守常基金會旅臺學生會,協助蘭嶼子弟到臺灣來求學,生活及課業上的照顧。

我常常將蘭嶼教育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紀神父來蘭嶼之前,全島族人務農捕魚,因連續受到外來統治淪為次等公民,遑論上學識字。第二階段:紀神父到蘭嶼後,認為唯一能改善族人生活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學習一技之長。當時紀神父費心遊說家長,讓他能將國小前三名孩童,帶到臺東照顧並接受教育,學成返鄉服務。目前島上七十幾歲老師、主任、校長及公務人員,都是當時紀神父一手拉拔。達悟人稱他「Si Sasagazo」,意思是「高高舉起的人」。可見達悟人對他的尊崇。第三階段:實驗教育實施。將原住民文化透過學校課程實施,「學校部落化,部落學校化」。成功轉型原住民實驗學校。讓族人能在自己土地學習自己文化,獲族人認同。

蘭嶼孩子自國高中後,求學就需離開父母親,冬天飛機及船都不開時,回家的路孤獨又漫長,父母只能海的另一端擔憂不已,令我為之鼻酸。秉持紀神父當年培育蘭嶼人才目標繼續努力,2011成立紀守常文教基金會,繼續另一階段培育蘭嶼人才。瑞士天主教百冷教會紀神父「要為窮人服務」,用盡一生的力量,尋找窮人。激起我退休後「為偏鄉離島服務」的教育熱忱,續留臺東並加入臺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中心擔任協同主持人,發展臺東七大原住民族課程發展。並接任紀守常基金會董事,繼續為蘭嶼旅臺學生提供最溫暖的服務,為培育蘭嶼人才盡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