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姝言

服務學校: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

職稱:教師兼級任導師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公民教育以及社會科學教學

二、跨領域課程、探究與實作

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教育理念:

發掘每一個學生的特質,鼓勵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涵養願意為公共事務貢獻自我的態度與能力,讓臺灣更美好。

經歷:

臺中縣立光榮國中教師、女童軍團長
國立編譯館國中公民科編審委員
臺中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冤獄平反協會理事

榮譽事蹟:

85-86年擔任國立編譯館國中公民科編審委員。
96年榮獲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博士學位組論文獎。
105-107年,科技部高瞻計畫主持人,課程特優獎。
106年〈福爾摩斯上法庭〉課程,受司改國是會議推薦。
107年〈福爾摩斯上法庭〉,入選全國課程博覽會。
107年至今因司法與科學教育之貢獻,受邀擔任平冤理事。
108年〈福爾摩斯上法庭〉入選「未來教育 臺灣一百」。
108年獲教育部邀請協助大學之跨領域課程,與臺大開課程。
109年教育部全國教學卓越獎高中組金質獎、市賽第一名。
110年擔任臺中市與桃園市教學卓越獎高中組比賽評審。

教育精神:

一、教學理念—大家一起來打怪:

期許學生認識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縮短二者之距離作為教學理念。課程與教學不僅是抽象知識的傳遞,更應探討實然面的問題,並且涵養學生願意解決真實問題的意願、態度與能力,這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精神。除此之外涵養學生關懷他人,為弱勢的人努力以及付出,讓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二、教學方法—教室即社會、社會即教室:

將真實議題帶進教室,不論是貧窮、移工、冤案或性別平權等,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從公共議題中學習公民素養。帶領學生閱讀釋憲文、判決書,涵養批判思考能力。透過辦理海報展比賽、辯論或參訪法院、菜市場或舉辦公聽會、開源實作等活動,培養學生覺察問題、邏輯論證、解決問題等能力。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實境活動,例如公聽會、角色扮演,讓學生換位思考,建立同情的理解能力。受限於正式課程有限時間,必須輔之以其他演講活動,讓學生認識世界真實面貌、並開闊視野。透過臉書發文討論時事議題,讓各方加入公共討論,使學生獲得多元觀點。


三、教學建言—用行動取代說教:

堅持我們的理念與價值,不論是尊重、善良、正直、利他或努力,都必須先以身作則,才能感動學生,於是教育就成為改變社會的最大力量。

得獎感言:

我深信教育是改變社會的力量,滴水可以穿石,一個人的努力若能讓學生、老師、甚至家長一起投入,就是一種善的循環。作為第一線基層教師,感謝上天給我這個機會成為公民老師,這份工作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知道利他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選擇。

臺灣社會的公民教育起步得晚,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我一路見證臺灣公民社會世代之間的差異與改變。誠如美國自由之家這個知名機構,在2022年一場線上對談指出,民主的公民教育是國家的精神國防,臺灣的公民教育當然也扮演相同角色,是臺灣認同的重要基礎,更是為下一代打造美好家園的利器。但我也相信在這世代交替階段的公民老師,是備受挑戰的一群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不僅是過去自身訓練的不足,這可以靠自力補足,更艱鉅的則是來自我們傳遞的民主人權價值,與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政治社會化洗禮之衝突,以及多元觀點與價值之間的競逐,如何在課堂中面對這些挑戰,是我們的任務。我總是正面看待挑戰與挫折,因為這會讓我學得更深更廣。專業堅持讓我一路發展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如果我曾經貢獻過一些,也僅僅是因為這是我的責任與工作。我很平凡普通,但一直腳踏實地的努力,如果平凡如我都可以盡最大的努力影響了一些人,我相信比我更聰明優秀的人,當然可以為臺灣貢獻更多。盼望我的獲獎能讓更多公民教育工作者,也勇敢堅持自己的專業,做好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