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曉詩

服務學校:新竹縣竹北市十興國民小學

職稱:教師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公共藝術、美術館藝術教育。

二、主題跨域課程設計。

最高學歷: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

教育理念:

種下一顆種子,在孩子的心田。
拔草澆水翻土施肥,無論寒冬或春暖。
我願守候,期待滿園花開。

經歷:

新北市秀峰國小教師
新竹縣照門國小教師
新竹縣十興國小教師
國立臺中美術館行動美術館專聘教師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創作工作室專聘教師

榮譽事蹟:

成就學生適性揚才:指導學生美術比賽榮獲優等佳績。
深耕藝文公民服務:培養廣達游於藝導覽小尖兵十餘年。
優化校園公共藝術:榮獲第二屆全國藝術教育教學設計徵選特優。
推動美感建構情境:榮獲96年創新優良教案生活領域第一名。
創新教學數位整合:榮獲97年縣長盃資訊數位繪本社會組第一名。
組織校訂素養核心:榮獲101、102、103教育部教學卓越獎。
行動研究精進專業:榮獲100年精進卓越教育研究計畫學習型優等。
跨域模組深耕科技:獲110年教育部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績優。
參與創校貢獻專長:榮獲創校有功人員獎、特殊優良教師。
分享專業互動共好:擔任輔導團跨縣市講師。

教育精神:

老師的專業在課程與教學,但這些都是工具理論。

好的教學者應該擁有高度理解課程中師生對話、互動、學習成效及評量中「人」的表現。

因此,為了理解學生的能力,會建立複習先備知識、團體授課及個別指導的螺旋式上課節奏,尤其要求自己在同一單元中,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有機會前、中、後單獨與我對話和被指導。

透過課程理解,盡可能標註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困難,並告訴學生,請相信老師,你的個別評量不會是你和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老師對你的理解後,起點能力到學習成果間的表現,如此,才能建立學習的安全感。

把對師生「互動」當作課程設計的核心,這樣的課程才會流動,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例如,想教會學生合作精神,應該關注於課室中的引導能不能成功引起學生互動合作,並理解學生的合作行為軌跡與互動語言意義,甚至珍惜衝突的機會與解決方式,而不是關注課程設計本身。這樣,我就會有一千萬種課程設計的主題,成為真正的課程哲學。

課程是透過「理解」形塑出來的,歷程中,不斷的與人交會、嘗試、修正、補充,更重要的,要理解參與課程中的人,無論是學生或教學者自己,能流動、能理解,如「美學」般的教學才能長久。

得獎感言:

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應該來參加這個獎項,直到先生告訴我,這不是一個人的事。

謝謝培養我,成為一個老師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系,讓我是一顆美麗的種子,帶著美的能力茁壯。

謝謝栽培我,給了陽光、空氣和水,給了教育者身影榜樣,新北市秀峰國小、新竹縣照門國小、十興國小的校長主任們。

謝謝溫暖我,讓我教學上時時精進,擁有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新竹縣十興國小的同事們。

謝謝我的父母,家庭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資產。

謝謝我的公婆,謝謝您們總是覺得有個當老師的媳婦很令您們驕傲。

謝謝我的先生,讓父母的疼愛得以延續,並永遠尊重我的專業。

謝謝我的孩子們,我的學生、我的兒子、我的女兒,讓我知道原來愛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