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斐

服務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職稱:教授兼副主任

簡介
得獎感言
頒獎照片
擅長領域:

一、學校輔導工作

二、學生情緒諮商

最高學歷:

美國密蘇里大學心理系諮商心理學哲學博士

教育理念:

教育是希望工程,陪伴學生為璀璨的明日作準備。

經歷: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副主任、教授、國際合作組組長、副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終身傑出國際客座教授」
美國心理學會諮商心理學分會國際組聯合主席及理事長特殊任務聯合主席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常務理監事、學報主編
「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計畫主持人。

榮譽事蹟:

國際傑出客座教授(美密蘇里大學;2007-終身)。
推動諮商國際傑出貢獻獎(國際諮商研討會;2008)。
傑出校友(密蘇里大學2007、臺中大同國小2020)。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之國際評審(香港教青局; 2012)。
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2007)、「服務獎」(2000)。
教育部「友善校園獎特殊貢獻人員獎」(2010年)。
國科會研究獎勵(1996、1997、2000)。
臺師大「產學合作績優獎」(2017、2019、2021)。
臺師大「服務優良獎」(2018、2019)。
美國心理學會國際心理分會最佳壁報論文獎 (2021)。

教育精神:

教育的目的在為學生的未來作準備。除了認知學習,還包括情意學習與行動改變。情意學習常發生在體驗性的學習歷程,並帶出行動改變。孩子無法選擇其出生的家庭,成長也非直線發展,資源不足、有侷限的困厄環境,有時會限制孩子的學習,但有時也是鍛鍊與長出自信的契機。如果能有理解、願意陪伴他們的師長,更有機會逆轉勝。這樣的成長歷程,並無SOP或量產機制,而是在「生命感動生命、智慧引領智慧」的情意歷程中發生。35年的教師生涯,讓我體認到那些讓老師頭疼、轉介至輔導室的孩子,或長大持續受苦於心理困擾的大人,不一定是不懂該如何做,很多時候是處在「知」與「行」的落差困境裡,因而時有外顯失控或衝動的情緒行為問題。當越多周遭師長能成為「懂」他們的貴人,能耐心陪伴他們練習、發展因應策略時,一旦他們經驗到原先以為自己做不到的小成功經驗,不只會讓他們雀躍、長出能力,也能長出希望,因此,陪一個處於困頓經驗的孩子「長好」,將是最有效益的教育投資、利國利民。跨文化體驗的國際交流教育,也具有類似的體驗教育效果,讓人從非自己主流文化的弱勢經驗裡,鍛鍊出彈性與多元因應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做更好的準備。

得獎感言:

先父總是告訴我,「孩子無法決定自己出生的家庭,但學校可以成為他們人生逆轉勝的場所;陪一個有困惑的孩子『長好』,是最好的教育投資。」這些年從事學校輔導相關工作,雖然挑戰困境很多,但一路走來,我發現周遭有很多熱心、熱情、以及各種專業的貴人,總在關鍵時刻支持我、陪伴我,給我勇氣去面對挑戰、突破困境,這是一個生命連結生命、相互扶持的希望工程。作為知識份子,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能奉獻所學,用自己的專業服務更多人,也讓他人能受益於自己所奉獻的專業;作為資深工作者,最幸福也是最挑戰的事,就是能長期試驗與修正自己的相信,並將累積的智慧傳承下去,造福更多人。我很幸運能有機會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服務,讓我有機會與最優秀的同事與學生共學,一屆接一屆培育能陪伴孩子的輔導師資;也謝謝教育部的信賴,委託我諸多輔導專案,讓我有機會走入第一線學校現場,理解與陪伴他們,試驗與修正自己的相信。非常感謝師大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回顧、反思這35年來走過的教學、輔導、服務與研究歷程。面對這份教育工作者的最高榮耀,心中充滿感恩與法喜,謝謝一路同行的夥伴(師長、同事、學生、助理、研究夥伴、第一線輔導工作者等),因著大家的陪伴、合作與激盪,讓我的教師生涯更加豐富與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