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鐸獎、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表揚大會

高教授秋鳳吳副教授惠櫻
生日:民國40年8月
學歷:輔仁大學體育系畢業
經歷:助教、講師、副教授、組長
現職: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副教授

吳惠櫻女士為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雲林縣人,民國40年8月出生於雲林縣虎尾鎮。吳女士教學認真,並擔任輔仁大學體育室教學研究組的行政工作達30餘年,平時待人處事誠懇負責與同事相處融洽。

莊教授謙本黃副教授惠貞
生日:民國39年12月
學歷:輔仁大學體育碩士
經歷:助教、講師、副教授、組長、主任
現職: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副教授

黃惠貞女士為輔仁大學體育系副教授,臺北市人,民國39年12月出生。民國56年當選中華女籃亞青國手,曾於民國57年代表我國光華女子籃球隊參加新加坡國際籃球賽,榮獲冠軍,保送進入輔仁大學體育系就讀。民國62年體育系畢業後即留校服務,曾任助教、講師、副教授等職。
在工作中,體會「學而後知不足」及「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提升自身在學術方面的專業涵養與知能,民國91年進入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就讀,兩年後獲體育碩士,畢業後即接掌體育室主任職務。專長有籃球、排球、有氧舞蹈、重量訓練等。教學之餘也帶領學生參加各項比賽並參與多場主持體育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陳教授政友王副教授令樾
生日:民國37年2月
學歷: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經歷:副教授
現職: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副教授

王令樾女士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即留校擔任助教,後升任講師、副教授,迄今已服務滿40年。王女士就研究言,學術專長為中國歷代古文、中國歷代駢文、史記、漢書、兩漢文學、六朝文學、中國文學史、中國傳統小說、中國現代小說、漢代緯學等,論文著作內容紮實,立意新穎,是一位勤學戮力的學者。教學之餘,擔任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學刊、學校評審等各項委員職務,對學界服務熱忱。王女士專長雖屬於文學,但在義理思想上,亦有相當造詣,致在教學上,能夠旁徵博引,揮灑自如,教學內容充實。擔任導師時,熱忱負責,故學生不論課業、情感與生活上遭遇困難時,均尋求協助,且得到助益。對系務或校外私塾學院皆真誠熱心、無怨無悔的付出。王女士教學、研究、輔導、服務均稟儒家有教無類與天主教輔仁大學真善美聖的辦學理念與精神,孜孜不倦40年,奉獻於教育。

陳教授麗桂沈教授文祥
生日:民國36年10月
學歷:中國文化學院體育系畢業
經歷:講師、副教授、主任、教授
現職:東吳大學教授

沈文祥先生為東吳大學體育室教授,臺灣省臺南縣人,民國36年10月出生,中國文化學院體育系畢業,民國62年即進入東吳大學服務,曾任體育組主任8年,建立體育重要規章制度,提倡學校運動風氣,並率領學生參加全國各項運動競賽,獲得多項佳績。曾擔任首任校長遴選委員,負責遴選校長。曾獲派擔任與蘇州大學、上海大學交流團團長,與蘇州大學洽商兩校百年校慶事宜,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擔任學校教職員工福利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規劃全校教職員工福利制度。

王老師基西林教授炳文
生日:民國38年1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
經歷:助教、教授、總務長、系主任、主任
現職:東吳大學教授

林炳文先生為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臺北縣人,民國38年1月出生於三重鎮。民國61年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考入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翌年2月獲聘為助教,64年獲經濟學碩士,並獲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民國65年起在中國文化學院經濟學系任教,專長個體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總體經濟學,出版個體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總體經濟理論、經濟學原理等書,譯述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選擇之自由等名著。民國74年轉入東吳大學服務,獲教育部78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學特優獎,及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第七屆傑出教師弘道獎。教學之餘除了參加多種學術活動,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積極參與政府計畫審查,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更是不遺餘力;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登入Who's Who in Asia (2006-2007)名人錄中。民國78-79學年度擔任東吳大學總務長,民國87-90學年度擔任國際貿易學系主任,民國91-99年擔任東吳大學推廣部主任,績效卓著。

陳教授博現 陳教授怨
生日:民國40年1月
學歷:輔仁大學體育系畢業
經歷:講師、副教授、教授
現職:東吳大學教授

陳怨女士為東吳大學體育室教授,民國40年1月出生於臺灣省雲林縣, 民國62年輔仁大學體育系畢業即到東吳大學服務,全心全意投入體育教學及體育活動的推展。民國81年至83年間,曾任衛生保健組主任,致力於衛生教育工作宣導,建立學校衛生保健教育制度,並開設衛生保健通識教育課程,編輯第一本保健手冊,提供師生使用。民國82至89年間擔任體育室主任,當時新大學法的實施之際,大學體育課程有重大變革,因此著手規劃新的體育課程,期能符合學生需求,著重體能提升、技術學習與運動習慣養成的多元課程。並積極籌畫推展全校師生的體育活動,營造校園充滿活力與朝氣的氛圍。